这位富有实践精神的美国家庭主妇,通过自己这种有趣的实证经历,为全世界的消费者传达了一个观念:当今的世界已无法拒绝中国,中国制造已融入了全世界人们的生活。
这本书也从侧面生动反映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辉煌成就:中国目前不但是世界上最大的玩具生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箱包生产国、最大的鞋类生产国、最大的服装生产国、最大的家具生产国、最大的装饰品生产国……在一般的加工制造业领域中,中国制造的各类产品所获得的冠军头衔多得几乎数不清!中国制造的产品,无法绕过,也无法躲开,除了购买,人们别无选择!但就是这样一个让世界人无法拒绝、不能不去购买的制造业大国,谁能想到,它在30年前还是一个完全游离于世界产业链之外的孤岛,整个国家的制造产业还是一片荒漠呢?中国的制造业获得如此惊人的成就,只用了短短的30年时间!2. 制造业的国际大迁移纵观历史,中国的制造业发展经历了一个十分坎坷的历程。
早在工业革命之前,中国在世界上就算得上是一个制造业强国。
翻开历史可以知道,中国人在历史上所制造的各种手工产品:薄如蝉翼的丝绸、温润如玉的瓷器、技工精湛的青铜器皿等,都曾是世界各国青睐的紧俏通货。
为了能够更好地获取这些中国制造出的产品,两千年前的各国商人们甚至不辞艰辛,只用马拉驼扛就生生踩出一条东起中国、西至古罗马的长达7000公里的丝绸之路。
工业革命后,机器工业取代了手工业,制造业实现了质的飞跃,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也是从那以后,欧美制造成为世界贸易的通行证,中国制造逐渐成为历史,消逝在时间长河中。
此后的100多年间,世界各国的市场成为欧美制造产品的天下:英、法、美、德等国制造的产品争相在国际市场这个万国竞赛场上亮相。
而此间的中国,在漫长的时间里只是充当这场比赛的看客和各国产品的拥趸,当时中国人在市场所买到的各式生活用品,基本都是外国所造,为此先人们在这些产品前一律冠以洋字:洋车、洋布、洋火、洋面、洋灯乃至洋烟等,很多称谓竟成为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有所改变。
而这种变化,客观上也归功于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迁移——从发达国家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成为了转移的承接地。
此后的30年间,中国制造才开始重新焕发出光彩。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有周期性,制造业也不例外。
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工业化国家,在经历了上百年以制造业为经济引擎的高速发展之后,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制造业跨过了它的鼎盛时期,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减小。
于是这些国家开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谋求产业升级,把制造业产业链中的一些环节逐步向国外转移。
而此时的日本,经历了二战的严重打击后,在欧美国家的扶持下,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已逐渐恢复了元气,经济开始焕发活力,正好成为承接欧美制造业的理想之地。
在美国道奇计划的扶持下,日本制造业开始迅速发展起来,仅用了30多年的时间,日本就走过了欧美国家近二百年才走过的路,最后把欧洲强国全部甩在后面,在很多领域甚至赶超了美国。
到80年代,日本已成为继英国、美国之后的第三个世界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