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改变中外企业博弈的格局:中国流 > 第三章 博弈的本钱(6)

第三章 博弈的本钱(6)

2025-03-30 16:10:39

这种不同寻常的现象一时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

民工荒发生在中国这样一个就业压力如此大的国家,显然有些有悖常理。

由此,理论界探讨多年的人口红利问题开始成为大众讨论的话题。

理论界认为,中国经济之所以在这30年来始终保持一个高速增长的态势,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口红利的支持。

什么是人口红利呢?按照人口学家的划分,小于15岁和大于64岁的人口被视为需要扶养的依赖人口,而15岁和64岁之间的人口则被视为劳动力人口。

依赖人口和劳动力人口之比如果小于50%,意味着社会进入人口的红利期——此时社会总人口会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劳动力供给充裕,社会负担相对较小,储蓄增加,进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故称其为人口红利。

反之,如果依赖人口和劳动力人口的比例超过60%,则意味着社会步入人口负债期,此时较高的社会抚养比例将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不利。

这很好理解:这些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为主,而产业中务工的劳动人口基本都处于青壮年,正是由于这些年轻打工妹与打工仔的贡献才成就了中国GDP的高速增长。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创造的东亚奇迹,就和它们充分利用人口转变带来的有利时机有着密切关系。

东亚经济起飞正好发生在人口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转变阶段,这种积极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为经济增长带来了一个获得红利的机会之窗。

研究证明,在1970—1995年期间,东亚经济实现了年均的人均GDP增长率,高于其稳态增长率个百分点,其中,人口转变因素的贡献为1/4~1/3。

反观中国,中国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步入人口红利期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高达的出生率,制造了中国前所未有的婴儿潮。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这些在婴儿潮中出生的人们开始踏入工作岗位,我国的人口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劳动力人口比重增大,同时老年人占比却并没有增长,少儿占比又大幅度降低,这种人口结构为社会供给了充足的劳动力。

随着大量年轻劳动力进入生育期、储蓄期,拉动了国内需求,同时制造出43%的高储蓄率,高储蓄率带动高投资,资金不断投入生产性支出,从而带动了GDP增长。

著名人口学家蔡昉研究认为:1982—2000年中国劳动力人口比重高与抚养比下降对人均GDP增长的贡献达到。

而如果现在假设中国在这30年间,社会中的主要成分是由老人构成,故而提供不出如此多的壮劳力的话,那么可以想象,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就无法实现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也就不会有如此大的进步了。

所以说人口红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之一。

正是在这种有力的人口红利支撑下,中国实现了近30年来的快速增长奇迹。

2. 刘易斯拐点但没有用不尽的资源,人口红利也是如此。

就在全世界都在惊呼中国世纪的到来、企业主还沉浸于使用廉价劳动力的喜悦时,人口老龄化、劳动力资源短缺的阴影逐渐开始光临中国。

民工荒就是一个示警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