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困局,比30年前的困境更深、更难解决。
这个困局如何去应对,需要中国换一种思路来思考。
2. 换一种思路30年前中国政府为了化解当时的国内市场困局,采用了引进来 的办法,通过设备、资金、技术的引进,最后满足了市场需求。
如今面临的困局,已经无法再用这个办法解决。
引进来只会让低端产能越来越多,而高端技术却依然引不进来,市场换技术之殇就是前鉴。
因而中国只能重新换一种解决的思路——这就是走出去。
用走出去的办法来解决引进来所解决不了的问题。
这是一种砸缸救友式的反向思维的做法——既然进中国来的发达国家企业只愿意转移一些加工制造环节,不愿意拿出自己的核心技术;那么就让中国企业走出去,出海远征,进入发达国家企业的大本营中,占领它们部分乃至更多的营地,从而获得我们所需要的技术。
所以走出去就是中国企业通过海外投资与并购的办法,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市场、技术、资源的方法与过程。
走出去在宏观上是中国政府制定的国家战略,在微观上是企业实施的具体行为,它是中国在新形势下为了应对出现的新困局而采取的一种新办法。
从企业微观行为上看,走出去在中国也并非是一个新生事物。
早在1979年11月,北京友谊商业服务总公司就投资22万美元,与日本东京丸一株式会社在东京合资成立了京和株式会社及其免税店,成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家境外合营企业。
自那以后的20年间,总有一些企业出于自身各种目的,走出国门进行海外的投资或并购。
但总的来看,这一时期中国主要都是以引进来为主,走出去的行为只是零星案例,未成气候。
截至1989年底,中国非贸易性的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只有亿美元;到90年代,随着中国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进一步增强,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略有加快,但由于中国企业的力量还是相对较弱小,缺乏走出去的实力,直到20世纪末,中国非贸易性对外直接投资也只有37亿美元。
走出去真正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
此间已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具备了一定的走出去的条件,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也迫使企业走出去寻求多种战略性资源。
中国的大部分产业由卖方市场逐渐转为买方市场,产品出现相对过剩,也出现资源短缺现象,出口顺差不断扩大所引致的贸易报复行为也在日渐增多;此时走出去参控一些海外资源或投资一些海外企业,既有利于缓解国内的资源紧张压力,也有利于减少国与国间的贸易争端。
在这种形势下,走出去的从微观到宏观的条件已逐步成熟。
于是,政府开始着手制定有关政策,鼓励企业走出去。
3. 走出去的探索1999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和财政部《关于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的意见》。
这一文件从以往的鼓励来料加工贸易业务在国内开展,变为鼓励去国外开展。
它被认为是政府对外开放战略开始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一个拐点。
到2000年,中央正式提出制定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一年后,实施走出去战略正式写入了中国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走出去大幕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