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联想此时也是顺风顺水,它利用营造民族品牌的氛围和低价的市场策略,逐渐超越了在中国市场上称霸的国外品牌电脑。
它所推出的中国第一款经济型电脑,比跨国公司品牌便宜了40%~50%,这让联想的市场份额接连上升,最后登上了中国最受消费者喜爱的品牌第一名的位置。
2. 瓶颈口的火拼进入新的世纪后,中国的制造业已逐渐成熟,各行业中都有诸侯割据、群雄争霸等剧目的上演,整个的中国制造业厮杀声震天,成为一片红海。
价格战是许多行业领头羊最惯用、也最锋利的武器。
这种贴身肉搏的战法,在初期的确取得很大成效,最直接的一个收获,就是把国外品牌基本打出了中国市场,国内的一般消费品市场已基本被中国企业所垄断;同时它也打出了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大量中国产品开始远渡重洋,摆到了国外市场柜台上。
但打到后期,价格战法就变成伤人伤己,各行业一轮又一轮的频繁降价,一次次地压缩着企业的利润空间,到最后都难以为继。
犹如在寒冬中比赛脱衣服,大家只是在比拼体力,看谁能坚持到最后。
这也几乎成为了制造业企业普遍患上的一种中国病,恶性竞争让行业内的所有企业最后都伤痕累累。
对TCL而言,此刻也完全陷入了价格战的泥潭。
当年它靠发动价格战赶跑了日本彩电,但国内还有比TCL打得更狠的——长虹在倪润峰的带领下,仅凭借频频降价这一招,就在很长时间内位居中国彩电业的霸主。
2002年前后,平板电视在中国进入了高速增长期,国内企业再次大打价格战,一年时间就把零售价拉下50%。
在家电业陷入价格战无利可图的时候,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开始空前繁荣,李东生抓住了手机市场这块新蛋糕及时切入。
在没有任何核心技术优势的情况下,TCL凭一款宝石手机在全国城镇市场上打开销路,获得了空前成功。
而在这之后不久,手机业再度重现当年发生在彩电、空调等行业的价格厮杀的战局,仅仅两三年后,没有任何技术开发能力的国产手机很快又陷入整体无利可图的泥潭。
到2004年, TCL手机的销量和利润以年平均50%的速度下滑,之前所得的10多亿元利润全数吐出。
非但家电业中TCL如此,IT业中的联想此刻也在惆怅之中。
自从联想凭借着经济型电脑的价格优势在与国外品牌电脑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占据了市场头把交椅之后,公司的日子就没有轻松过。
联想后面的方正、长城、同方,乃至众多中小电脑厂商蜂拥而起,用联想当年对付国外品牌的办法来对付联想,以比联想更低的价格蚕食着联想的电脑市场份额。
此时的联想也试图凭借多元化业务的方式走出一条新路——开始投资互联网领域,期间曾投资上亿元创办了FM365和新东方教育在线,花3亿元收购了赢时通网站40%的股份,并与李泽楷的盈科数码动力合作开发宽带电脑。
但随着网络泡沫破灭,联想在互联网产业的数亿元投入全数打了水漂。
那么,既然中国的企业都明白,降价是一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招数,为什么大家还要使用这种办法来自相残杀?这是因为,中国企业除此以外再无其他招式可用,这是中国制造业的命门所在,各个行业中的中国企业几乎都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