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突围之路(6)

2025-03-30 16:10:39

2. 先烈与先驱尽管TCL与联想发起的跨国并购行动有太多相似之处:二者同为国内行业市场中的领军者,并购对象都是国际市场中具有领导地位的跨国公司,并购都获得了产品的知识产权、销售渠道、品牌使用权等中国企业所亟须的要素,甚至二者实施并购的时间也前后相去不远——但并购后,TCL与联想却走出了一波完全不同的行情。

TCL在并购后不久就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挫折。

家电市场发展方向并没有按照李东生的预期运行,由于李东生对市场的前瞻性判断失误,导致TCL并购后的业务状况急转直下。

2005年以后,LCD(液晶投影机)技术开始成为世界彩电市场主流。

而TCL则把自己的技术和渠道资源全部投在了CRT(三枪投影机)和DLP(数字投影机)技术上,也就是说,TCL在市场博弈中判断错了行情,把宝押错了位置,这就让TCL的彩电业务在随后的日子里承受了极大损失。

祸不单行,此时TCL的通讯业务也出现了问题,当时中国通讯制造业中低价山寨机也开始了崛起,加上国产手机发展初期一些不规范的操作方式,导致国产手机产生了整体性的信誉危机,TCL手机与其他国产品牌一样,在2004年下半年开始全线溃退。

到2005年和2006年,TCL两大合资公司的总亏损已超过了45亿元,为渡过难关,TCL不得不壮士断腕,相继出售旗下的国际电工、低压电器、电脑科技以求自保。

此时的市场对TCL评判已极为悲观,多数人认为李东生已面临他职业生涯的滑铁卢。

为了在市场中生存下来,李东生开始忍痛对企业动刀,大刀阔斧地对公司业务与人事进行大幅度调整,如同那只在悬崖上筑巢的老鹰,为了新生命的延续,它不得不把自己老化的趾甲和羽毛全部除掉,然后在痛苦的忍耐中等待着新羽毛的长成。

此时的李东生也面临着他事业上的最低谷,他从2004年中国评选的年度最受关注企业家的称号,变为两年后被《福布斯》杂志评选的年度最差中国企业家。

联想在实施国际化并购后,却有着与TCL势同冰火的不同感受。

并购之后,联想为了实现企业间的有效整合,解决可能存在的文化冲突问题,少帅杨元庆制定了坦诚、尊重、妥协的三原则,对IBM抱着研究、学习的态度,采用双品牌、双市场的战术来保持过渡期的稳定,而并不急于改造。

此外,联想还把公司总部搬到了全球IT业最发达的美国。

尽管蛇吞象式的并购耗时耗力,让联想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盈利有所下降,但不久就开始全面回升。

在收购IBM的PC全球业务一年后,联想就迎来了业务的艳阳天:2006—2007财年,联想综合营业额达146亿美元,年同比增长10%。

联想个人电脑销量年同比增长12%,集团的全年毛利率达创纪录的14%。

而到2007—2008财年,全年销售额更是上升17%,达到164亿美元,全年净利润为亿美元,上升201%,比起合并的第一年,联想的营业收入实现了5倍增长。

并购3年后,杨元庆作了总结:联想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就是并购了IBM的PC业务。

而柳传志在对员工讲话中也说:联想并购IBM已取得初步成功。

实际上,正如李东生曾经用先烈与先驱来比喻和表达TCL的跨国并购志向一样,后来每当人们在讨论中国企业到底该不该走出去并购时,总会把联想与TCL的案例拿出来解剖一番,其中前者总是以正面形象示人,被当做是中国企业出海的先驱看待,而后者却是反面教育典型,被当做了先烈看待。

但先烈与先驱,真的就成了TCL与联想的各自结局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