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企业,既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最直接受益者,也是中国式困局的最大受害者。
无论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都是中国经济的微观组成主体,都一道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成长,TCL在出海前之所以能够保持连续12年快速增长,联想之所以能一度占据中国个人电脑市场40%的销售份额,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大环境的支持。
而TCL与联想的走出去之举,也是中国这个市场大环境已发生变化的一种信号。
企业处在市场最前沿,它们最能体会市场细微的变化,当中国开始陷入核心技术受制约、低端产品过剩、资源严重短缺的时候,企业的发展自然随之产生了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
当年中国DVD制造企业与发达国家6C联盟的DVD专利使用费之争,就几乎把中国整个DVC制造业摧毁,行业内的许多企业被迫关门。
因而当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到一个困局顶点的时候,感受最深的、也是最早需要作出应对的就是中国的企业。
而最可行、也是最有效化解这一困局的路,就是走出去。
走出去,就意味着突出红海,突出市场发展的瓶颈口。
虽然此时走出去可能会面临风险,但只有走出去才会有新的机会。
许多人把制造业企业出海并购称为蛇吞象,如联想并购IBM;或称为是一场豪赌,如TCL并购汤姆逊。
他们认为截至目前为止,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许多都是不成功的,成功的企业也是步履蹒跚,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因而中国企业不应该再出去抄底。
实际上,这种观点并未意识到,走出去并购是中国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当前必须做的一项历史性工程。
蛇吞象也好,豪赌也罢,出海并购从根本上说是被逼出来的。
日子过得舒适的垄断性国企很少会主动走出去,只有市场红海中苦战的制造业企业才有走出去的源动力。
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犹如李东生笔下的那只老鹰一样面临着生死的抉择:要么停在原地不动,被国内的低水平竞争一点点将体力消耗尽后老死;要么就忍痛冒险,拔掉自己的旧羽毛,从国内市场中突围出来,到海外去开辟一片新天地。
尽管海外并购的确有风险,就像人们所称的那样,是 一场华丽的婚礼,漫长的婚姻,所以并购后的道路上可能曲折无比,坎坷不断,但显然,中国企业不能因为婚姻的漫长就去拒绝婚姻,不能因为道路坎坷就不去走路。
李东生在TCL出海五年后盘点得失说:跨国并购尽管给TCL带来了暂时的困难,但这条道路无疑是正确的,世界上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国际化的企业,TCL在国际化战略中受到的挫折是国际化大公司的必经之路。
如果没有跨国并购,TCL的彩电业务也许还在产业链条的最低端;如果没有跨国并购,去年的TCL通讯早就像其他手机同行那样被彻底洗出市场;如果没有跨国并购,TCL也许无法渡过眼前最严峻的金融危机。
附:中国化工的海外并购之道2006年,中国化工集团一举并购3家海外企业,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经典案例,中国化工集团走到了全球化工新材料主导者的强势位置,集团总经理任建新本人也被外界称为中国化工行业的并购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