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9日,任建新率团出访欧洲,签署了蓝星全资收购法国安迪苏(Adisseo)公司100%股权的正式协议。
2006年1月17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蓝星正式完成对法国安迪苏集团的交割——安迪苏公司是全球唯一一家能够同时生产固体和液体两种蛋氨酸产品的公司,拥有792项技术专利和世界最先进的蛋氨酸生产技术。
2004年,它成为蛋氨酸领域全球第二大生产商,市场份额占全球29%。
蛋氨酸是我国化工领域多年攻关未果的项目,而且之前国内企业花费17亿元引进的蛋氨酸生产设备也因为工程问题无法解决,处于报废状态。
蛋氨酸在中国每年至少有10万吨的需求量,是关系到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产品。
完成对安迪苏的收购后,任建新马上启动了一个建设计划,利用安迪苏全球领先的生产专利技术,在国内新建一套世界级规模蛋氨酸装置,也就是正在前期设计阶段的天津14万吨/年蛋氨酸项目。
2006年4月,任建新再次出手,收购了澳大利亚凯诺斯(Qenos)公司。
作为澳大利亚最大的聚乙烯生产商,凯诺斯年生产能力为乙烯50万吨、聚合物50万吨,产品占澳洲市场的70%以上。
这次并购,让中国化工集团以最短的时间、较低的成本获得了国外乙烯及相关资源,为发展化工新材料奠定了原料基础。
更重要的是,通过凯诺斯乙烯工厂的并购,中国化工集团间接而巧妙地利用了澳大利亚的上游油气配套资源。
而同样的规模,如果国内建乙烯项目,至少需要500万吨炼油、150万吨石油作为原料配套,投资成本较高。
随后的2006年10月,中国化工收购了罗地亚(Rhodia)公司的有机硅和硫化物业务。
有机硅是罗地亚重要业务之一,目前年产22万吨,规模在全球有机硅市场名列第五,拥有6%的全球有机硅产品市场份额,其生产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拥有3000多个产品、500项专利。
并购罗地亚后,中国化工集团有机硅生产能力迅速进入全球前三名。
同时,罗地亚有机硅深加工技术、全球营销网络、强大的研发能力和优秀的管理团队,使中国化工集团在全球保持技术领先和竞争优势。
目前,中国化工拥有4家海外企业,全球营销网络完备,共有15个生产基地、7个研发中心,在法国、英国、美国、西班牙、加拿大、巴西、印度、新加坡等140个国家和地区有分支机构。
任建新把国际并购定位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顺应产业转移潮流,分享新兴市场机遇,他认为,收购不仅得到专利技术,扩大了市场,而且得到人才,这就比单独买技术或者自己开发先进效应要大得多。
任建新提出的国际并购原则是买得来、管得了、干得好、拿得进、退得出、卖得高。
买得来是把握时机,以最低成本成功地实施并购;管得了是通过科学预算和规范治理结构,实现对海外企业战略、业务方向和高级管理层的领导力;干得好是依靠职业经理人改善运营,持续增长;拿得进是发挥产能、市场、技术、管理的协同效应,加快国内的产业升级,降低海外企业成本;退得出与卖得高不是要把我们优秀的海外企业出售,而是通过海内外的整合与互补,在引进战略投资与资本市场融资时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
任建新认为,并购双方整合的成功主要是靠文化融合,学习、尊重企业所在国的文化。
并购不能有占领军的心态,而要站在被并购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相互平等,赢得对方的理解和尊重,确保并购后的人员稳定、业务稳定。
现在中国化工开始把这些技术转移至国内,如安迪苏的蛋氨酸项目和罗地亚的有机硅深加工产品技术,这在中国还是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