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最近在法律上和组织上的变化确保了即使是一些很大的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也要重点关注股东财富最大化的问题。
这种所谓的股东权利运动引起了许多变化(如将股东的报酬同股价挂钩,更严格的监督管理,同时将业务重点放在利润最大化和提高股票价格上,这些变化消除了人们对管理层的质疑。
在资本主义历史上的任何时候,私营企业——包括最大的公司——都以所有者获取利润为其根本目的。
随着私营企业的不断发展,我们总在寻找一种新的和更有效的方式帮助企业所有者获取利润。
例如,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所有权形式,被称为私募基金。
一个私募基金公司(通常是从少数非常富有的投资者那里融资)通常直接拥有其他公司的大量股份。
其目标往往是大幅度调整其他公司的业务以增加自己的收益;有时私募基金的所有者可能解散这些公司同时将其剩余的部分卖掉。
这种类型的公司通过牺牲那些以前在公司经营过程中所依靠的工人和社区的利益来证明它们的无情,以及增加收益的能力。
同时,由于私募基金公司不公开发行股票,它们防范风险以及满足日常花费取决于自身的运营状况。
72谁拥有公司在工业革命期间,我们很容易知道谁是资本家、谁是工人。
资本家穿一身黑色的西装,戴一个大礼帽,住在高楼大厦里,同时经营着这家公司。
工人是那些冒着生命危险住在工厂里的人,他们拿着仅有的工资,维持着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从那时起,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然,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界线。
工人们通过自己的斗争(至少在发达国家是这样)赢得了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工作条件。
资本家很难被识别,他们甚至根本不在工厂里工作,但仍然拥有这家公司。
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差别依然是存在的,但是在界定方面存在一点麻烦。
大部分大公司都归许多不同股东所有。
通过股份有限公司这种形式,投资者可以投资于许多不同的公司,而不需担任任何一个公司的主要管理者。
这使得投资者的投资趋于多样化。
这也使得投资者在不需要参与公司日常管理中的一些肮脏的、麻烦的事务的情况下(这些事务由那些获取高薪的高级管理人员代劳),同样能从投资中获取利润。
同时,既然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富被分成许多小部分,任何人只要拥有一点钱即可采取行动——从技术上讲,即使购买一股股票也可以令你部分的拥有这家公司(一个例外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该投资公司由美国亿万富翁沃伦·巴菲特经营;该公司每股股票的成本超过10万美元)。
任何人看上去都有可能成为资本家,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拥有一个小的私营公司。
聪明的公司极力鼓吹这种看似人人都能分享资本主义成果的制度。
有些企业可能会象征性地给工人一些股票,使他们有一种主人翁的感觉,从而更加认同企业的管理。
共同基金(投资者购买基金的份额,反过来再用这些资金投资于不同的公司)是一种允许投资者共担风险的金融工具,投资者要交纳的管理费用与其所持有的股份是挂钩的。
在此基础上,那些资本主义的捍卫者声称:任何拥有一股公司股票的人都可以称为资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