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面试的误区(5)

2025-03-30 16:28:21

技巧仅仅是量的问题入乡随俗更胜面试技巧有位妇女去应聘一个教师的职位,面试官问她:我们为什么要录取你?她说:我从小梦想要当总统,长大以后,发现这个梦想破灭了,于是我又梦想当总统夫人,结婚后发现这个梦想也破灭了,再后来我又梦想能当总统的母亲,现在孩子长大了,看来这个梦想也实现不了了,于是我只剩下最后一个梦想当总统的老师。

于是,她拿到了这份工作。

演讲、上课这么多年,每次别人说我是讲面试技巧的时候,都要不厌其烦地纠正一下:对不起,我讲的不是面试技巧。

市面上充斥了非常多的所谓面试技巧的书和文章,我看了一下,几乎都没有技巧可言,所谓的技巧,不过是一些面试时的注意事项而已。

比如如何穿着、面试时的注意事项或者一些面试问题的解答。

看到那些面试时要从容、自信、不要紧张之类的话时,请想一想那个想要炸开喜马拉雅山把黄土高原变成鱼米之乡的故事。

用什么是技巧上网搜索了一下,发现没有专门对技巧的定义,更不用说什么是面试技巧了。

我个人认为,面试的技巧是教不来的。

所谓技巧,是在特定环境、特定事件下一个人的反应。

就算可以猜到面试官会问什么问题,也不会知道你要面对的面试官是不是个喜欢技巧的人,你永远不知道所处的面试环境是什么样的。

技巧的一个前提是你对基础技能已经掌握得非常扎实了,所谓能工巧匠,首先必须是一位能工,才有机会成为巧匠。

大名鼎鼎的毕加索,大家都知道他是立体画派的艺术大师,可能你并不一定能看得懂他的画,甚至有人认为那是毫无规律的涂鸦。

毕加索12岁的时候,画工就已经达到了大师级水准,只是他认为文艺复兴三杰已经登峰造极,他无法超越。

油画、宫廷画比不过拉菲尔、达?芬奇,雕塑比不过米开朗基罗,于是他只能创新,创造出新的技巧,最后创立了立体派。

追求所谓技巧的人,请掂量一下自己,连基础都还没扎实,还谈什么技巧?前面那则面试老师的故事,我认为就是一种技巧。

这样的技巧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有几个人能想得出那些妙语?教育体制从小学一年期开始,就已经把人的很多创造性思维给抹杀了,更不要说创造性语言;第二,只能一个人用一次。

技巧在于新、在于奇,一旦没有新意,反而给人鹦鹉学舌的感觉,对面试有百害而无一利。

一个内向、木讷的人如果使用他可能一生也学不会的活泼类技巧,或者应聘一个研究员职位,你用开放热烈的直销技巧,结果都会适得其反。

当我的人生第一次重大面试成功后,我发现了会面试和不会面试的结果是如此不同,于是我开始摸索面试技巧。

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后,我发现绝大部分的大陆新移民面试失败的原因都是:没有入乡随俗。

什么是入乡随俗?举个例子来看。

记得网上流传的XX解说员语录中有这么一句:大家看,场边戴绿帽子的就是沙特队教练。

中国人对这句话都会报以会心的微笑,因为中国人知道绿帽子是什么意思。

假设一个世界帽子巨头准备进军中国市场,不管他们给男士设计的帽子多好看,质量多好,价格多便宜,如果他们把准备卖给中国男士的帽子做成绿色的话,我相信大家都知道有什么后果。

这就是没有入乡随俗。

同样的,在日本菊花是送给死人的,如果你去约会带了一束菊花,我相信你的约会也泡汤了。

再举个例子,西方人吃饭时不能把碗端起来,把碗端起来吃被认为很粗鲁没有礼貌,我们中国就没这个规矩,很多中国人在出席晚宴的时候因为习惯而端起了碗,这时候人家不会认为你是中国人很正常的,他们只会觉得你是个很不懂规矩的人,不论你是要谈生意还是做其他事情,成功的机率都很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