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面试官和你一样紧张好公司你是骗不过的入乡随俗更胜面试技巧学习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准备个性化面试为上策外语不是沟通的障碍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解决了别人的需求,自己的需求就自然解决了!其实面试官和你一样紧张一位父亲对儿子说,我想给你找个媳妇。
儿子说,我想自己找!父亲说,这个女孩是比尔?盖茨的女儿!儿子说,要是这样,可以。
父亲找到比尔?盖茨说,我给你女儿找了个老公。
比尔?盖茨说,不行,我女儿还小!父亲说,可是这个小伙子是世界银行副总裁!比尔?盖茨说,啊,要是这样,行!最后,父亲找到世界银行总裁,说,我给你推荐一个副总裁!总裁说,我有太多副总裁了,多余了!父亲说,可这个小伙子是比尔?盖茨的女婿!总裁说,这样呀,行!这虽然只是一则笑话,它告诉了我们:解决了别人的需求,自己的需求就自然解决了!现代社会里,工作意味着什么?对有些人来说是养家糊口的收入来源,对有些人来说是提高生活品质的保障,对有些人来说是社会交际手段,对有些人来说是实现个人理想的过程,甚至有人工作是为了逃避。
因为每个人对工作的需求不同,所以工作带给每一个人的也就不一样。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论点:1、人是有需求的动物,其需求取决于已经得到了什么,还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求才能影响行为。
2、人的需求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求得到满足后,另一层需求才会出现。
马斯洛认为,在特定时刻,如果人的一切需求都未能得到满足,那么满足最主要的需求就比满足其他需求更迫切。
马斯洛将需求划分为五级: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感情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中国人习惯把找工作说成求职,西方国家找工作叫Job Hunting,并没有求的意味。
在有着庞大人口基数的中国,一个好的职位确实竞争激烈,很多人认为个人能力往往不是最重要因素(其实所谓个人能力就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上可以调动的各种资源的能力),自动把自己放在弱势群体的位置上,把一个需要双向交流双向选择的面试过程演变成一边倒的审问过程。
其根本原因是对很多人来说,工作仅仅意味着低层次需求。
西方的面试过程普遍是双向交流和选择的过程,公司选择雇员,雇员也选择公司,面试就是一个被面试者自我推销的过程。
一个成功的推销过程,除了产品的品质外,销售员的充分准备、基本素质、销售技巧、成交价格、售后服务等因素也都非常重要。
当然,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文化,也和西方国家的物质水平普遍较高有关系。
需求决定意愿,要强调的是:销售的成功与否和推销者的意愿并不成比例。
打个比方说,一个陌生人告诉你他好几天没吃饭了,他非常需要钱,希望你能给他100块钱吃饭,你会给吗?你最多也就给他1、2块钱。
但如果一个像巴菲特一样著名的富豪找你投资,我相信你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会愿意把所有的钱交给他。
同样的道理,那些黑煤窑非常需要挖煤工人,你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是根本不会考虑的,因为无论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福利保障和未来晋升机会以及工作的体面程度都不能满足你的需求,但如果微软或谷歌提供的一份开发员职位,我相信大部分大学生会欣然接受,哪怕薪水低点也愿意,因为大公司的工作经验就足以满足需求。
和氏璧集团老总曾经对我说,和氏璧号称中国化工进口的黄埔军校,在公司工作几年后,都很容易拿到外资企业的高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