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牛流马,这个只是在历史文献中才有的东西,李浩然却见到了实物但是他也知道,这个流马和诸葛亮说的尺寸,规格微微的有一些差别,在原本的世界三国那一段历史中,是这样记载木牛流马的:造木牛之法为: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着于腹。
载多而行少:独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
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秋轴。
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
每牛载十人所食一月之粮,人不大劳,牛不饮食。
造流马之法为: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
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
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
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
后轴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
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
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后载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
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
后杠与等。
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
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
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
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
形制如象,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
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诸葛亮做木牛流马,运送粮草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这一项几乎可以说是越了时代的科学技术,更是让后人无数次的遐想,猜测,却得不出一个具体而精确的答案来,但唯一肯定的是——木牛流马,虽然我们现在无法理解,但其中却是有科学依据的。
木牛流马最远可追溯到春秋末期。
据王充在《论衡》中记载:鲁国木匠名师鲁班就为其老母巧工制作过一台木车马关具备,一驱不还。
在晋朝人陈寿《三国志:志:葛亮传样写道: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而在小说《三国演义对此有精彩的描述,第一百二回司马懿占北原渭桥,诸葛亮造木牛流马中就描写了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威震中原,明了一种新的运输工具牛流马,解决了几十万大军的粮草运输问题,这种工具比现在的还先进,不用能源,不会造成能源危机。
这些仅仅还都是书中记载,就是现代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这个科学之谜的探索,至今也没有一个更好的答案。
先看看书上的木牛流马的介绍: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着于腹,载多而行少,独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
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牛仰双辕。
人行六尺,牛行四步。
流马:肋长三尺五寸,左右同。
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前脚孔去前轴孔四寸五分,板方囊两枚。
从书上的叙述来看,木牛是相当于动机的设备,流马只是个装载东西的设备,相当于汽车的车厢。
从木牛的结构上看,它采用了助力机构,里面可能加有飞轮机构。
从他的运行来讲,里面采用的有齿轮机构,曲柄连杆机构。
人推动木牛时,里面的曲柄连杆机构通过齿轮带动飞轮,飞轮运行起来后,又因为飞轮的惯性,给木牛以助力,这样,就达到了省力的目的。
流马的结构,其实是一辆板车,只不过改变了它的重心和轴承部分,使它比以前的板车用起来省力一些。
关于书上说这个为牛什么,那个为牛什么,这只不过是中国人的习惯,用来增加木牛的神秘性而已,就像周易上说的,什么马像什么之类的。
木牛有四足,其实是轮子,在古代,没有专业的机械术语,所以有些零部件的表达,和现在的会不一样。
有猜测木牛是用脚走路的,可是这要用液压机构,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不可能的。
用手来摇,也不可能。
因为这样用的机构太多,有些机构,在当时还没有明。
关于扭转牛舌就不能行走,道理很简单,里面有防反转的棘轮机构。
当然,我也只是根据三国演义里的记载推测。
不过应该不会差得太远。
我现在手头没有详细的关于木牛流马的资料,只是根据我的经验推测。
也可能有复杂化的想象,不过我觉得这样比较合理,这样采用的结构比较简单,符合当时的生产力状况。
我们的先贤似乎是联手保留下一个千古之谜,以考验我们后人的智慧。
对这个未解之谜的探求,我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并且还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去现。
仅从以来,全国各地就自成立了7个木牛流马研究会。
然而,探谜的结果是古谜本身的真实性先被怀疑和否定,一个独轮推车说似成千年定论。
早在宋代,高承就在其《事物纪事》一斗中写道:木牛即今小车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是。
当代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认为:木牛是一种人力独轮车,有一脚四足。
总而言之,大多数研究者、考古者都认为,所谓木牛流马并不是什么造物奇观,而是传说的神化和记载者的夸张与误会。
但总还是有爱认死理,坚信古籍的记载不会是虚妄之笔,坚信木牛流马确有其物,并试图将其造出来的人新疆工学院王湔高级工程师在学院及所在机械系支持下,由日本商家赞助,做成了三件木牛流马。
每一件就是一架四足步行机,手扶后边的双辕就能使之曲迈步行走。
美中不足的是,其不具备负重功能,行李一压,就走不动了。
负重行走这个难题仍未能解决。
而在这个现上做出突破的却是陕西汉中市的洋县农民郭统霄。
说起来,他造木牛流马纯属偶然。
九七年春节期间,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播放,郭统霄天天和朋友们聚在一起观看。
当看到木牛流马这一集时,有人见郭统霄异常兴奋,就与他打趣,你爱捣鼓,你能把木牛流马捣鼓出来,我就服你。
他连想都未想就说能。
并立即投入紧张的研制工作。
从一开始,他就坚信,木牛流马的行进应当是用腿,而不是用轮子,只有腿才能在栈道上登台阶。
可怎么才能使腿迈动呢?他巧妙地利用物理学中的杠杆和惯性的原理,设计了杠杆连杆结构、平衡结构,调步结构等内部机关,仅用了三个月时间,就试制出了第一批流马。
这匹马长一米四,高一米一,自重三十五斤,可载重七八十斤。
只需适当加点牵引力或推力,马便可双蹄并进行走,只需把舌头一按,即可将行动机关卡死,这一点国演义》中描绘一致。
虽然,这第一匹流马的步幅只有二十厘米,载重也只有七八十斤,但它毕竟使一个千古之谜有了一个肯定的答案:木牛流马不是作家的夸张,不是史家的误会,而是实实在在的历史!李浩然酷爱物理,这些东西当真是没少了解,虽然说那些砖家叫兽足派的争论不休,可李浩然相信一点,郭统霄的那个就是正确的,因为很不好意思的说,他小时候就有一个类似的玩具。
在原本的那个世界上,李浩然的父亲是一个木匠,师从的是一个手艺人,那个手艺人好本事,在李浩然满月的时候就给他做了一匹小木头马,上面还骑着人,他手指头在那人的背上推一下,马就能嘚嘚的跑出三四尺。
老祖宗有多少东西是我们无法理解,无法想象的,我们也不知道,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智慧绝对是越了时代的,是绝对的天才人才能做出来的东西!因为李浩然拆开了那匹玩具马——不过却再也没有装上,五岁的时候,那位老师傅就死了。
他将一匹代表了传统的手艺人天才智慧的一匹玩具马拆成了零件,却一直没有成功的装回去,后来,零件也逐渐的丢失完了,一直到了现在,想起来都是后悔,自己那个都是啥毛病啊。
看到新鲜的东西就想拆,收音机拆过,不过装好了,录音机也拆过,电视电脑电冰箱也拆过,反正家里头能拆成零件的,有些技术含量的东西都被他分解过一次,那匹木马,是他唯一的遗憾。
此时此刻,李浩然目光炯炯的盯着那木马,似乎有些呆滞,痴狂……能够见到传说中的东西,还有什么是比这个更加的令人激动的?第一次,他有些失态了,就连许蓉用玉手点了他两次,他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