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类商业架构复杂系统模式和规模运营模式之间的区别在根本上是源于相反的经济公式。
在复杂系统模型中,卖家致力于将其顾客群从数十名增长至数百,甚至到数以千计,而每年每位顾客的交易数量都寥寥无几(实际上可能几年都没有一次交易),但是其平均价格却维持在上万或上百万美元的水平。
在这一模式中,一千名顾客每年支付一百万美元就可产生十亿美元的收益。
这一类型的企业以下图所示的模型进行组织:复杂系统模式目标客户解决方案销售咨询与整合服务解决方案架构第三方元素 元素#1 元素#2 元素#3 第三方元素技术架构整合平台原有系统 原有系统 原有系统 原有系统下面是这一模型的工作原理:¨ 整个复杂系统模型是围绕目标客户进行组织的。
因为它的经济效益取决于一个数额相对较小的客户群,而这一客户群作出相对大数额的采购承诺,因此符合这一要求的顾客是这一系统中最为稀缺的资源,而在与卖家谈判的过程中他们一般拥有较大的主动权。
¨ 因此卖家要围绕一个精心设计的营销体系来组织其业务,这一体系由一个解决方案销售、组织、领导,他们负责协调顾客的喜好和关心。
其职责是搜出那些能够刺激采购行为的顾客需求。
¨ 作为这一紧密联系的顾客界面的补充,卖家开发出一套咨询和整合服务能力来连接顾客的特殊商务要求与其自身产品的固有性能。
其职责是将已识别出的顾客需求转化成解决方案,采用复杂系统的形式来提出。
¨ 复杂系统本身是一个三明治的结构,其中两个子架构夹绕住一组多重异类的元素。
这些元素是可以用在解决方案中增进系统能力的模块,而这些模块通常由规模运营分包商所提供。
¨ 将这些产品和服务统一到面向市场层面的是一个解决方案架构,此架构由具有特殊作用的模板组成,这些模板将普通产品与给定细分市场的需求结合。
在特性上,它们既体现了某一给定垂直细分市场的特殊商业流程,又反映了行业特有的领域专业技术。
¨ 将这些产品和服务统一到面向系统层面的是一个由一般设施、协议和界面构成的技术架构。
这一架构使得不同的模块元素可以被置换进出,以在无需从头开始重构整个三明治模型的前提下制造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 最后,一个整合平台在整个庞大的结构与其余的顾客系统环境之间形成缓冲,这一平台允许产品和服务在这一层以上具有灵活性,而在这一层以下保持恒定的界面。
这一点十分关键,因为所有复杂系统都必须能够以一种非侵入、可维护的模式被整合进其客户的固有系统。
复杂系统模式的实例在IBM、波音、高盛、哈里伯顿,以及阿森哲等公司的实际运作中都有体现。
固然,每家企业所理解的技术架构都各不相同,而且它们各自都用其行业特有的元素来组成其解决方案。
但最终,这将是它们组织资源的共同方式。
而对这种方式的采用,使得它们与规模运营模式截然不同。
在规模运营模式中,卖家致力于获取数以万计到数以百万计的顾客群,每个顾客每年的交易次数高达数十次,而每次交易的价格平均为几美元不等。
在此模式中,八百万顾客每月花费大约十美元,才能创造十亿美元的收益。
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经济公式,其基础是系统化交易,不同于复杂系统商务中基于培养关系的交易。
这类交易模式的特性导致了组织重心的巨大差别:在规模运营模式中,单个顾客并不是系统中的稀缺资源,因此他们并不是这一模式关注的焦点。
相反,稀缺的元素是一种能够低成本大批量生产差异化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方式。
这使得规模运营商家以订单生成能力为中心地经营其业务,如下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