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司进化论:伟大的企业如何持续创新 > 第二章 创新与品类成熟(1)

第二章 创新与品类成熟(1)

2025-03-30 16:45:02

创新的经济效益是通过品类得以实现的。

这包括顾客如何选择他们想要购买的物品,在杂货店的哪一排货价上能够找到它,打算为它付出什么样的价格,想要通过该物品获取什么样的好处。

这也事关投资者如何配置他们的投资组合,先选择在哪一个产业进行投资,然后决定对每个产业投资多少,接下来才确定他们打算持有哪家公司的股权。

想要借助创新获得成功,你就必须理解:不同的创新类型在不同时间点会适用于不同品类。

特别地,如同这世上大多数的事物一样,品类有其起始、发展和终结阶段。

这些阶段的经济特性大相径庭,因而在制定创新战略之前,确定你的品类处于其生命周期的哪一个阶段,是至关重要的。

本章的目的是提供一个直观的框架来辅助这一进程。

该进程被称为品类成熟生命周期。

该模型由五个阶段构成,分别记为A至E。

第一个阶段描述的是一个新品类的问世,其本身就相当复杂,它包含一个称为技术采纳生命周期的子模型。

这一领域是我早期的几本书的关注焦点,其中最注明的是《跨越鸿沟》和《深入飓风》。

如果你对它们都很熟悉,那么可以跳过下面几页;但若你不熟悉,接下来的几页中将为你概述相关的关键概念。

市场 A B C D E增 技术采纳 成长型 成熟 衰退性 断层 生命长 生命周期 市场 市场 市场 地带 终期时间技术采纳生命周期的来源是:不同的人和组织对引入到它们当中的颠覆式创新会有着不同的反应。

基本上来说有五种反应,如下图所示:技术采纳战略实用主义战略: 保守主义战略:跟随大众(Stick with the herd!) 墨守成规(Stick with what’s proven!)空想主义战略: 怀疑型战略:超越大众(Get ahead of the herd!) 坚决拒绝(Just say no!)技术热衷主义战略:放手一试(Just try it!)这五种反应――跟随大众、墨守成规、超越大众、坚决拒绝,以及放手一试――代表着普遍的几类现象,而它们所构成曲线的面积与其发生频率成比例关系。

大多数人都会发现自己更倾向于五者之一,在这种程度上,他们可以将自己归类于这几种类型之一。

但是每一个品类都代表着新的选择,有些人在某些品类中是晚期采纳者,而在另一些品类中却是早期采纳者。

在任何特定市场的实际发展过程中,个人选择被包络在集体之中,而我们能看到的就是这五种战略互动,进而创造了一种技术采纳生命周期所描述的模式,如下图:每一个图标都代表着该模型中的一个不同阶段,而每个阶段在某种程度上都代表着对前一个阶段的反抗和批判。

下面是具体的阐述:早期市场。

当一项颠覆式创新最初被引入市场时,它最先吸引的是技术热衷者(他们认为它很酷)和空想主义者(他们认为它存在潜在颠覆能力)的注意。

后者对该项目进行投资,看能否探索出颠覆性能力,以获取显著竞争优势为目标。

实用主义者对这些尝试很好奇,但是他们太过谨慎,因而不可能真正参与进去。

他们处于鸿沟的另一边。

当这些早期采纳项目开花结果时,媒体便会写出炫美的文章,将这些技术描述成下一代的重头戏。

新的品类诞生了――例如,数字市场或基因药物――但事实上它究竟是真的还是昙花一现,没有人清楚。

鸿沟。

鸿沟代表的是一个悬而未决、模棱两可的状态。

进入市场一段时间后,产品或服务失去了其新颖性,而空想主义者不再将其视为显著竞争优势的来源――他们转向别处寻找颠覆的机会。

与此同时,对于该创新的采纳的广泛程度尚不足以说服实用主义者,让他们认为可以放心购买该创新。

秉持从众战略(stick-to-the-herd strategy)的实用主义者得先看到其它实用主义者的购买行为,才会采取行动。

2005年,寻求穿越鸿沟之道的技术实例有: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和氢燃料(hydrogen fuel cells)。

某些典型产品,像陀螺平衡小轮摩托车(gyro-balanced motor scooters),似乎注定无法跨越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