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宝马缔造者(6)

2025-03-30 16:53:06

开始合作后,我首先做得一件事就是参观宝马的一个工厂,拉尔夫・罗宾斯(Ralph Robins)回忆道,他曾长期任劳斯莱斯公司董事长,这个航空发动机制造商与宝马成立了一个合资公司。

航空发动机的电子部件比汽车发动机更加复杂。

但是,在宝马工厂中看到的一切让我非常惊讶,我问他们是否愿意为一款飞机发动机设计一套发动机管理系统。

他们设计出一套非常完美的设备,一次性的。

我告诉金海姆,他应该进入这个领域--发动机管理系统。

但是,由于当时在该领域中普遍存在一种非此处发明综合症,这种系统不可能用于系列生产。

如今,在电子研究方面,虽然戴姆勒-克莱斯勒已经退却了,他们却投入了更多的精力。

在这个过程中,宝马也面临过很多困难--像梅赛德斯一样,但是他们没有退却。

罗宾斯对他所看到的这个德国汽车制造商的能力感到非常震惊。

这是一套非常高水准的设计流程,我被惊呆了。

我的公司也拥有大量高水平的工程师,我们拥有5 000名工程师。

但是宝马也有这么多,我对他们的聪明程度感到很惊讶。

[冯・金海姆和我]曾一起出席过很多次宴会。

我记得,有一次在慕尼黑,当我跟他一起走进一个饭店时,整个饭店立刻安静了下来。

人们把他当作一名非常重要的慕尼黑市民来对待。

宝马必须要加速发展,所以冯・金海姆靠博世(Bosch)和其他一些德国配套商来帮宝马完成很多生产任务。

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中期,汽车业界在工厂内生产的比例上,宝马保持了最低的纪录。

冯・金海姆改变了汽车制造商对待配套商的方式,他找到一种全新的方式,去寻找并利用各公司的技术优势--这种方式借鉴了日本的企业联合(Keiretsu) 的某些经验。

他的策略是让配套商去创新,反过来,他会将配套商制造的部件当作商品,并保护他们的技术。

他不会先拿到博世、西门子或变速箱制造商ZF(Zahnradfabrik Feriedrichshafen)的产品,然后去寻找其他公司,以更低的价格进行生产。

这种战略同其他一些做法一样,都对宝马取得如今的成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对所有的汽车制造商与配套商相互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宝马开了这样的先河,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这是因为冯・金海姆曾经也是配套商。

忠诚是金海姆非常看重视的,因为从小他就受到这种熏陶。

他对匡特家族很忠诚,对他手下年轻的管理者们很忠诚,对他的配套商也很忠诚,相应地,他也需要别人对自己忠诚。

到20世纪90年代初临近退休的时候,冯・金海姆已经被公认为汽车业最伟大的人物。

1992年是他最后一年任宝马董事会主席,这一年,宝马公司首次在销售额上超过了梅赛德斯-奔驰,并定义了豪华轿跑车市场。

公司拥有简练而灵活的管理团队、伟大的产品、可观的利润以及非常清晰的品牌形象。

1991年,费迪南德・皮耶希开始为自己家族的保时捷跑车公司寻找新的当家人,他看上了冯・金海姆在宝马的爱将沃尔夫冈・赖策尔。

他的目标不仅仅是获得赖策尔在产品技术方面的能力,他更希望通过他来破解金海姆的神奇之处。

但是,冯・金海姆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他不同意赖策尔中止合同。

于是,皮耶希决定去寻找自己的冯・金海姆。

他在保时捷内部找到了这个人选,正如25年前匡特在自己的集团内发现了冯・金海姆一样。

同宝马的掌门人冯・金海姆一样,温德林・威德金(Wendelin Wiedeking)当时也是39岁,他在1991年接管深陷困境的保时捷时也同样名不见经传。

他的上任跟冯・金海姆一样也让人们感到震惊--一位生产专家接管一个以设计和营销见长的公司。

还是跟冯・金海姆一样,他通过柔性制造原则带领自己的公司发展到了全新的高度。

冯・金海姆所产生的影响简直无法衡量。

1993年到1997年,我们在奥迪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效仿冯・金海姆的做法,奥迪公司一位高管人员如是说,宝马在设计和品牌之间保持着一种和谐一致的关系,冯・金海姆在这方面做得是最好的。

相对公司的规模而言,冯・金海姆为公司设置了所有汽车公司中比例最大的年轻管理人员;宝马在收购罗孚公司那次惨败的尝试中失去了几员大将,但是,公司仍拥有很多优秀的管理者,失去那几个人根本算不了什么。

皮耶希最大的失败是他无法创建一支团队。

大众公司在他离开时比他进入时的状况更差,一位前大众公司管理人员说。

皮耶希败在人的问题上,他不会创造和谐。

但是,冯・金海姆培养了一批战斗力极强的高级管理干部,其中有很多后来都成为他合格的继任者。

可能会有太多继任者,大众的这位管理者说,但是,太多总比太少要好。

冯・金海姆的管理风格是,每一个职位都要设置两位管理人员来竞争。

1993年,毕睿德(Bernd Pischetsrieder)和沃尔夫冈・赖策尔之间的竞争就是最著名的一个例子。

冯・金海姆可能是从自己的老板那里学到这一方法的。

匡特家族在将大权交给冯・金海姆之前,将鲍勃・卢茨招至麾下,让他们两个对这个职位进行竞争。

卢茨在这次竞争中处于下风因而位居次席,他对冯・金海姆的厨房内阁这一管理工具感到不满,并表达了这种抱怨。

冯・金海姆对我的公众形象感到担忧,因为我们两个年龄相仿,卢茨说,所以,我们之间的关系很紧张。

对于他的管理风格,我也曾经跟他说过,我不赞成他的方式,他不是通过自己的同事、那些根据德国法律跟他处于同等位置上的共事者(不同之处在于他的决定权更大一些)来进行管理。

如果想解决销售过程中的某个问题,或者如果想了解销售或营销过程的情况,他几乎不会来找我,他有自己的特别助手团,这就是他精心挑选的科隆商学院毕业的年轻的MBA和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