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随后的叙述中,马可将关注目标从巴格达转向了大不里士。
据称,大不里士是由哈伦·拉德喜的妻子建造的,其奢华的宫殿是著名的《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背景。
马可·波罗曾亲自到过大不里士,并对这个繁华的商业中心留下了深刻印象,认为这是一座最宏伟的城市。
马可对大不里士的介绍就好像在为旅行者们编写一本导游手册,他说,集贸市场上云集了来自印度、巴格达、摩苏尔和霍尔木兹的商品。
盛产优质的水果的大不里士,是一个非常值得一游的地方,即便是看看周边那些诱人的果园也会让人觉得不虚此行。
马可对大不里士发达的商业赞赏有加,但一提到当地居民,他显得颇为失望,这里的人形形色色而且几乎全都一无所长。
生活在大不里士的有亚美尼亚人、聂斯托利派教徒、詹姆士二世的拥护者、格鲁吉亚人还有波斯人,虽然大不里士经济繁荣,但是宗教暴力事件却频频发生。
马可说,这一地区的撒拉逊人阴险狡诈,甚至让他觉得这里的穆斯林根本不信教。
针对大不里士法制混乱的现象,马可说:穆斯林可以随意处置那些不认可大不里士法律或是偷盗货物的人,而他们自己却不会受到任何责罚。
如果穆斯林被基督徒伤害或者致死,甚至会被追认为烈士。
马可说,鞑靼人和其他国家之所以会借鉴大不里士的法规,可能就是因为这些法律条文对一些不道德行为的宽容。
大不里士有一个修道院,里面住着一些托钵僧人。
马可从着装判断他们应该是属于卡迈尔派的修士,他还特别说明这些修士把大部分时间用于织羊毛巾。
做弥撒的时候,修士们会把放在祭坛上的毛巾分送给朋友和贵族,他们认为这些羊毛巾可以帮助人们消除痛苦。
马可提及此事的时候很自然,似乎对此没有任何质疑。
在大不里士经商的威尼斯人并不多,不过热那亚商人在此却很有名。
对热那亚商人和其他亚洲商人来说,大不里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算是世界上最大的珍珠市场,闻名遐迩的波斯湾珍珠就出自这里。
波罗一行发现在大不里士的珍珠市场人们讨价还价时有自己的一套严格的规矩:他们讨价还价绝不大声喧哗,以防成交价格被旁边的人偷听而抢了生意。
商人们谈价时,通常是两人面对面盘腿而坐,把手掖在一个布袋里,紧握对方的手指和手腕来描述和讨论货物的质量及成交的数量。
这种奇特的谈判方式使旁观者根本无从知道交易的真实情况,此外,货物的价格也会因每笔交易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离开大不里士,马可一行来到了位于波斯的萨瓦赫, 后又到达以波斯地毯而闻名的科曼。
在科曼,马可对伊斯兰教的关注稍稍有所减少,他开始喜欢上了这里宜人的气候和附近山中的绿松石。
他对当地人制作骑士装备的高超技艺表示赞赏和钦佩,马笼头、马鞍、马刺、剑、弓箭、箭囊以及各式各样的盔甲应有尽有。
当地人精湛的针线活手艺和宏大的驯鹰场面更让马可着迷。
马可在科曼第一次看到了驯鹰,而且驯鹰成了他日后在亚洲周游时最喜爱的贵族运动。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对任何人来说,驯鹰这项体现力量和优雅的运动都不是轻易能够看到的。
马可说,山中驯养着世界上最好的猎鹰,胸、腹及尾部长着红色的羽毛,飞行速度快而且动作矫健,恐怕其他任何鸟都无法与之匹敌。
年轻的马可扫视苍穹,仔细观赏着一场充分体现人类掠夺行为的空中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