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皮尼把在个人观察和亲身经历的基础上收集到的资料写成手稿在欧洲广为流传。
他收集的这些珍贵资料后来被文森特·博韦撰写的《世界镜鉴》收录,《世界镜鉴》是中世纪一本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从结构和涉及的内容及范围来看,卡尔皮尼的《蒙古史》要早于马可·波罗的《游记》。
尽管马可来中国前并没有读到过卡尔皮尼的手稿,但有迹象表明,马可在撰写自己的经历时似乎已经对卡尔皮尼的叙述了然于胸,并且从中汲取了一些有价值的线索,因此相比之下,马可的内容显得更加详尽。
和卡尔皮尼相同的是,马可也从不同侧面对蒙古人的生活进行了描述,他希望把这个强大的民族进行更加人性化的展示。
与那位本分而又含蓄的方济各会修士相比,马可性格张扬,好冲动,他对蒙古人的描写更具人性化,除了不吝笔墨对他们大加赞扬外,还融入了很多自己的切身感受和体验。
受卡尔皮尼的影响,其他的旅行者们也纷纷取道丝绸之路远赴东方,并在返回后记录下各自的所见所闻。
两位方济各会修士威廉·鲁不鲁乞教士和巴塞洛缪·克雷莫纳带着一个从君士坦丁堡买来的奴隶、一个翻译和几辆适合穿越蒙古沙漠的牛车出发了。
威廉生动描述了远赴东方旅行的勇士们沿途所遇到的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和他们艰难的处境,他说:当我们身处这些异乡人当中时,完全步入了另外一个世界。
他和同伴们能够忍受旅途中饥渴的折磨和寂寞的煎熬,但他说:我们却无法承受在聚居地所遭受的不幸,我无法形容我们到达后的那种惨状。
在威廉看来,蒙古人最感兴趣的似乎是成天饮酒作乐,而不是传闻中的迫害基督徒,他们是有人性的,而并非此前欧洲人所认为的野蛮人。
威廉对蒙古女子的妆容做了详细描述,他这样描写一位部落首领的妻子:她的鼻子好像被削掉了一块似的,鼻头上翻,犹如狮鼻,上面涂着黑色的油脂,眉毛也涂得很黑,我们觉得她的样子有些吓人。
他还介绍了蒙古人的婚姻状况,男人可以随便娶很多妻子,也可以把家中的女仆纳为小妾。
蒙古女子一到婚嫁年龄,她的父亲甚至会协助求婚者娶走自己的女儿。
西方学者、贵族和教士们对威廉的这些记叙非常感兴趣,欧洲人眼中的蒙古人形象发生了变化:他们安居乐业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对待外来者宽厚仁慈而且尊重其他宗教信仰。
(这与所谓的文明的欧洲人多么不同啊!)事实证明,蒙古人各种情况远比早先卡尔皮尼的描述要复杂得多。
为了能见到传说中信奉基督教的大汗,威廉克服了丝绸之路上的种种艰辛。
和卡尔皮尼一样,最艰难的时候他也只能喝凉粥度日,偶尔才能补充点没有化冻的生肉。
威廉终于到达了哈拉和林,这里简直像个小村庄,还没有巴黎城外的圣丹尼斯大(法国国王王宫所在地)。
哈拉和林的居民不仅有蒙古族,还有其他民族,威廉写道,哈拉和林被分为两个区域:大多数集市设在撒拉逊人(穆斯林)居住区,因为皇宫在这个区,所以鞑靼人也聚居在这里,另一区的居民主要是汉人,他们大多都是手工艺人。
城里有十二座庙宇,里面供奉着不同宗教信仰的神灵,有两座清真寺,城郊还有一座基督教堂。
哈拉和林是一个繁忙的对外交流中心,不仅要接待教皇的使节,而且还要接待那些不畏艰辛穿过亚洲和东欧严寒地带来到蒙古国的各个君主、苏丹和国王的使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