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正式交手时,先要放出密集的箭,然后才短兵相接。
马可曾听人讲述过当时的情景,这是发生在鞑靼人之间的一场最残酷的战争,战场上人声鼎沸,交战时各种兵器所发出来的声响震耳欲聋,响彻云霄。
结果双方均伤亡惨重,男子战死,孩子成为遗孤,妇女沦为寡妇,那些失去丈夫和情郎的女子成天以泪洗面。
等到黎明时分,疲惫不堪的海都去视察鲜血淋淋的战场,这时密探给他带来了一个坏消息,忽必烈汗正派援兵赶来捉拿他。
海都只好收拾残余部队,骑上战马撤回旧部。
得知海都撤退后,虽然忽必烈汗没有再围追堵截,但是海都一点都不敢怠慢,马不停蹄地返回了中亚。
后来,忽必烈汗因海都之事大发雷霆,他说若非他们是血亲,他一定会将海都裹在毯子里任由战马踩踏,让他死得很难看。
马可并没有把蒙古人发动的战争描写成血腥杀戮,而是着力把它描写成在广袤无垠的蒙古大草原上,常年征战的一支劲旅的神话故事。
当年成吉思汗看到自己拥有一支如此骁勇的军队时,他感到无比骄傲,憧憬着能够带领这些手拿弓箭、长矛的人从此走出沙漠和荒原。
成吉思汗公正仁慈的威名远扬,所到之处,人们纷纷归顺于他,并因为能得到他的恩宠而欣喜不已。
因此,蒙古人在很短的时期内一连攻下了八个省。
在马可的讲述中,成吉思汗创造了不使用暴力征服的奇迹。
当蒙古军武装攻下一个地区后,成吉思汗不仅会下令禁止士兵滥杀无辜,不得打家劫舍,而且还要善待当地官员,不得做任何不利于他们的事情。
马可补充说,沦陷区的老百姓看到大汗不但没有伤害反而救助并保护他们,这让他们感受到了大汗的仁慈和英明,于是便甘愿追随大汗并效忠于他。
虽然马可的说法并不符合史实,但正是属下的忠诚不断激励着成吉思汗去创造新的辉煌。
来自世界各地的人都心甘情愿地臣服于他,而且幸运之神似乎也格外眷顾他,于是成吉思汗给自己定下了更高的目标:他要征服世界上更多的地区。
鞑靼人默契地回应着成吉思汗: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会誓死追随大汗。
为了描画蒙古勇士与东方基督教领袖祭司王约翰之间发生的一场虚构的史诗般的战争,马可一直对成吉思汗对权力的那种杀气腾腾的欲望避而不谈。
事实上,成吉思汗的对手祭司王约翰现实中并无其人,不过欧洲人一直认为他住在亚洲或者非洲,统治着一个魔幻般的富庶的基督教国家。
那些广为流传的有关祭司王约翰的故事主要是僧侣们想象出来的,他们还将一封炮制出来的祭司王的亲笔信呈送到西方基督教会。
信中有一句誓言:生擒成吉思汗,让他死无葬身之地。
这一誓言让对蒙古人心存畏惧的欧洲人拍手称快。
马可本人对祭司王约翰是否确有其人未知可否,而且也没有过多言及自己对这位基督教领袖的了解。
但这并不影响他讲述发生在由成吉思汗和祭司王约翰亲自统帅的军队之间这场虚构的战争。
祭司王约翰在战争中蒙难,对此马可只是做了说明,似乎并没有任何伤感,这说明这个威尼斯年轻人已经开始慢慢接受蒙古人了。
究竟哪个马可更为真实?一个认为所有非基督徒都是盲目的偶像崇拜者而加以否定的虔诚的基督徒马可?还是另外一个业已成为蒙古人的狂热崇拜者的马可?答案我们不得而知,两个马可似乎是代表了他的不同侧面。
在马可看来,基督教历史久远,四平八稳,但却会禁锢人们的思想,相反,蒙古人身上却时时表现出一种很特别的勇敢、神奇和伟大,这也正是年轻的旅行家所向往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