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拥有非凡的记忆力,他对那些偏远地区风土人情的回忆让听众惊叹不已。
忽必烈不仅是马可的故事的第一位编辑,他的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听众,而且大汗本人也是最令读者感兴趣的话题。
马可给读者阐述了他和忽必烈之间这种特殊的关系以及自己练就非凡的叙事能力的过程,每次马可完成使命返回后,除了仔细向大汗汇报完成任务的情况外,他还会将沿途的见闻详细向大汗做一汇报。
以前从来没有人这么做过,所以大汗和王公贵族们对马可非常满意。
所有人对他的讲述惊叹不已,同时,对他的头脑和才华赞赏有加。
马可也知道自己有着非凡的洞察力,他不吝笔墨对自己大加赞扬:这个贵族青年似乎具有常人所没有的、有如神助的理解力,蒙古朝廷上下,绝对再找不出能与这位青年的智慧和口才相媲美的人了。
朝廷上下都在说,‘如果这个年轻人能长寿,他一定能成为最有智慧、最勇敢的人’。
听到大家的夸赞,马可只能长叹一声表示认可。
从此以后,在分派任务的时候, 谁也不再把他当作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而将他视同一位经验丰富的钦差大臣。
大家都尊称他为马可·波罗先生,本书也把他称为马可先生,因为他的聪敏和丰富的经验使他无愧于‘先生’这一称号。
但有时候,王公贵族们对自负的马可也感到非常反感,在他们看来,他不过是一个善于阿谀奉承的外来者,以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方式赢得了大汗的宠爱。
马可自己也承认他在朝廷中遭到了一些人的妒忌,就连大汗也声称:与他过于亲近,致使很多王公贵族对此有些不满。
作为成吉思汗王位的继承人,忽必烈最初是从宗教领域实现自己成为万王之王的目标的,马可说,大汗会参加撒拉逊人、犹太人和佛教徒的主要宗教节日。
被问及这么做的原因时,忽必烈说:‘总共有四位先知受到了人们的崇拜和尊重:基督教徒尊崇的是上帝耶稣,撒拉逊人是穆罕默德,犹太教是摩西,佛教徒是释迦牟尼,这四位都是人们所崇拜的神灵。
因此,我也很尊重他们。
’当然,忽必烈提到的这四种宗教信仰之间是有差异的,在某种程度上,它们的教义甚至是有些矛盾的,更不要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可比性。
撒拉逊人信奉的伊斯兰教属于一神教,而蒙古人信奉的是萨满教的宇宙论,他们信奉女神并且信仰宗教宽容,除此之外,在这些宗教差异背后还横亘着一些不可逾越的文化差异。
穆斯林在亚洲攻占的主要是城市,他们喜欢在城市扎根定居,而且在贸易方面非常成功。
可是习惯游牧生活的蒙古人则似乎非常讨厌城市,他们总会设法把攻占的城市破坏掉,即便在哈拉和林,蒙古人也是居住在城外空旷的草原上,而汉人、欧洲人和穆斯林居民则聚居在城内。
忽必烈汗治国的第一步首先是认可这些宗教差异,然后尽力在它们之间寻找平衡。
尽管大汗对蓬勃发展并迅速壮大的佛教比较感兴趣,但他告诉马可,在几种宗教中,他对基督教情有独钟。
马可认为,大汗之所以推崇基督教,是因为他认为基督教教义只追求‘善’和‘圣洁’,再无其他奢求。
在为大汗作教皇的使节期间,马可的父亲和叔叔曾问过忽必烈这样一个问题:既然他很推崇基督教,为何不拒绝其他信仰,而宣布自己是基督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