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皇帝和皇后登上他们休息的御座后,欢呼声和鞭子声便开始不绝于耳,三名拿着斧子的通报官让人群腾出一条通道后,又返回‘露台’东侧站定,‘露台’其实就是通往宫殿的台阶。
紧接着来宾要在朝廷官员的引导下,进行长达数小时的祷告和参拜仪式。
单从庆典活动的规模和复杂性来讲,马可时代的欧洲宫廷里,绝对不会有这么多的繁文缛节。
这些仪式几乎全部沿袭了汉人的做法,所以这让蒙古人感到担忧,他们指责忽必烈汗用非蒙古化的方式取代了蒙古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尤其是这些生活习惯已经开始威胁到他们的游牧生活。
而实际上,在一些恪守传统的汉人谋士的帮助下,忽必烈只是从表面上仿效汉人的宫廷仪式而已,从骨子里来说,他始终严格遵循着蒙古人的传统。
蒙古的等级晋升制度主要取决于将士们立下的战功,而并不仅仅看他们在朝廷内的种种行为和表现。
马可说,忽必烈汗挑选了十二位有威望且能够服众的聪慧的王侯负责处理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就是说,由他们调遣或更换军官到最适合他们的职位,同时还负责将有能力者委以重用,黜退那些无所作为之人。
所以,如果一位千夫长不作为,会被贬为百夫长,反之,如果他英勇善战,很可能会被破格提升为万夫长。
由十二位王侯组成的军事委员会直接对忽必烈汗负责。
他们住在大都的一个 宽敞、漂亮而又精美的宫殿里,每人负责管理一个行省,手下有一位法官和几个文书和公证员,这些人也住在他们的宫殿里,但都有各自的房间。
马可发现,蒙古帝国的邮政系统管理也同样井井有条,这也是治理一个幅员辽阔的多元化国家所必需的。
让马可欣慰的是,信差的服务态度非常好。
他对蒙古复杂的邮政管理和运行制度进行了描述:信差骑马每天要跑两百英里,甚至两百五十英里,有些任务还需要两个人共同完成。
如果要送急件,信差会随身携带一个刻有猎鹰图案的通行令牌以保证路上畅通无阻。
一路上,他们束紧腰带,戴好头巾,然后快马加鞭赶往二十五英里之外的驿站。
马可说,每到一个驿站,除了更换马匹外,基本上还来不及喘息,又得风驰电掣地向下一站出发了。
离开大都的道路都是以要到达的行省来命名的。
每隔二十五英里就有一个为信差和路过的使臣提供马匹的驿站。
在每个驿站,一般还会配有设施完备的驿馆,里面有舒适的床位,豪华的丝绸被褥以及其他一些生活用品。
马可说,驿馆的设施非常好,就算王侯来这些偏远地区视察时在此住宿,也会感到满意。
驿站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保证为信差提供精力充沛的马匹,所以,通常每个驿站至少配有四百匹骏马,以方便随时赶到的信差更换坐骑。
马可觉得,看似复杂的蒙古帝国的邮政系统中有很多相辅相成的环节,这使得它的管理和操作基本上是无可挑剔的,通过这一系统,一些重要信息克服了时空和语言文化障碍被及时传送出去。
即便是在一些特别偏远的地区,每隔三十五到四十英里的距离也设立了一些小驿站。
马可称,全国各地大约有上万个这样设施豪华、能提供二十匹马的小驿站,这些驿站所有的费用都由大汗支付。
这些小型驿站专为执行任务的步行信使提供安全住所,信使的穿着与众不同,通常他们腰间缠着一个很宽的腰带,上面还挂着一些铃铛。
走动起来,老远就能听到铃铛的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