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生存之战(2)

2025-03-30 17:17:45

在距离这座石桥三十英里处,马可发现了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

那里随处可见景色优美的小村庄、参天大树、硕果累累的果园和使人神清气爽的清泉,而且还有佛教寺庙,庙里的和尚们忙着织造丝绸,制作黄金珠宝。

与他四年前去大都时所经历的种种艰辛不同的是,在这里他不仅有一种安全感,而且在所到之处受到了热情的接待。

因为常年有大批的商人和异乡人来此地,所以这里有很多可供投宿的客栈或旅店,马可对此感到非常满意。

这之后的内容很可能是马可从带回到意大利的笔记中摘录的,主要内容基本上都是他在执行公务期间的见闻。

一路上马可投宿在舒适宜人的客栈里,还能欣赏到沿途的村庄、城市、田野和大道两旁的美景。

马可不仅见到了各种丝织品,甚至还见到了对欧洲人来说,完全是新鲜事物的蚕和桑树。

在古代,由于人们一直把养蚕业当作商业秘密,所以数百年来,欧洲人对丝绸的制作流程和工艺始终一无所知。

即便是在中国,丝绸的真正来源也是一个谜。

传说公元前3000年,黄帝的妻子西陵氏开始养蚕并发明了织布机。

不管西陵氏是否确有其人,但那个时代已经有了蚕丝却是真实的。

在一次考古发掘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丝线、丝带和蚕茧。

此外,考古学家发现在一个公元前5000年的象牙杯画着纺丝线的工具,而且这个杯子里还装有丝线。

马可说,中国有一种以其吐出的丝而闻名的蛾,它的丝比其他任何一种飞蛾吐出的丝都要圆润和光滑。

这种飞蛾历经千年,最后进化成了家蚕。

一只蚕每次可以产五百多只卵,每只卵的重量不超过一克,产卵之后的几天内,蚕会很快死掉。

但从产下卵的那一刻起,蚕的后代会以惊人的数字继续繁衍。

一盎司的蚕卵可以孵化出三万条蚕虫,桑叶是蚕唯一的食物来源。

三万条蚕虫能吞食近一吨桑叶,最后能吐出大约十二磅原丝。

随着中国养蚕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学会了在65华氏度的条件下保存蚕卵,如果将温度升高十二度,就可将蚕卵孵化。

幼蚕孵出后,养蚕工作才算真正开始了,除了每隔半小时要给蚕宝宝喂一次手工切细的新采摘的桑叶外,还要保证育蚕室有恒定的温度。

幼蚕会很快长大,它们吃桑叶时发出的沙沙声仿佛像雨点打在竹叶上一般。

蚕的生长环境不能过于嘈杂,还要避免鱼和肉的腥味,甚至还要避免汗味。

在理想的环境下,蚕宝宝会不断蜕皮,身体颜色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成蚕的体重会比刚孵化时增加好几千倍。

不久,成蚕会吐出一种啫喱状的、一接触到空气就会变硬的物质,将已经变成拇指大小的白色肉球的自己裹在里面。

一个蚕三四天便能吐成一个蚕茧,如果把蚕茧泡在沸水里,能缫出一根长达近半英里的蚕丝来,人们一般会把缫出的丝缠绕在线轴上。

蚕茧分为两种。

其中一种蚕茧缫出的茧丝大约是人的头发直径的八分之一粗细,由于其具有被称作B层的单分子结构特征,所以这种茧丝具有很强的弹性和拉升力。

我们通常所看到的丝线是由五到八根紧紧缠绕在一起的茧丝组成的。

原生丝线需要进行染色,由于染料可以非常紧密地贴合到丝线的褶皱里,所以蚕丝的上色能力要比其他天然织物好很多,而且丝线的颜色看上去更加丰富并富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