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生存之战(3)

2025-03-30 17:17:45

另外一种蚕茧要比前面提到的那种大而且蓬松,因为这种蚕茧里面裹有两只蚕蛹,所以人们称其为双宫茧。

这种茧丝缠绕交织在一起,很难分离,所以它们的价值并不高。

一般人们把这种蚕丝拉开晾干后,做成轻巧保暖的蚕丝被。

在中国,制作丝绸是妇女们的工作。

一到春天,当朝皇后要把种桑养蚕当作自己职责的一部分,亲自主持一些典礼和仪式迎接养蚕季节的到来。

妇女们通常在自己家中或作坊里纺线织布,并在织好的丝绸上进行刺绣。

在养蚕业发达的地区,常常会看到一家三代的女性共同喂养着很多蚕。

虽然制作丝绸是一个包括纺线、织布、印染以及刺绣等一系列劳动密集型的过程,但养蚕织布依然风靡大半个中国。

尽管各地都在织造丝绸,但最关键的养蚕技术官方是秘而不宣的,如果有人胆敢向外国人泄露养蚕秘密,或者在边境上走私蚕茧甚至是蚕卵,就会被定为死罪。

最初,只有皇室成员才有资格和权利穿丝绸衣物,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各个阶层的民众都有了穿着丝绸衣服的权利,而且丝线的用途也越来越广,如制作鱼线、乐器的琴弦以及绢丝。

到了公元206至220年间的汉朝,丝绸在中原广为流传,成为中原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丝绸也成为一种贵重商品,人们可以用它来抵债。

农民可以用自家的蚕丝消抵官府的税收,官府也会用丝绸来犒赏和奖励业绩出色的官员。

丝绸甚至取代黄金成为一种价值标准,不同的是,黄金的价值取决于重量,而丝绸是用长度来衡量价值的。

随时间的推移,丝绸不仅成为中国国内的一种流通货币,而且还被当作一种货币来解决与其他国家的债务纠纷。

丝绸成为中国经济、文化和老百姓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以至于有5% 的汉字所指的东西和丝绸有关。

随着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中国在丝绸方面的垄断最终还是被打破了。

公元前200年,前往朝鲜的中国移民带去了一些养蚕知识,很快朝鲜人也掌握了养蚕的基本原理。

五百年之后,养蚕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印度,印度人在中国养蚕技术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一些新的技术。

当丝绸被传到罗马时,罗马人对这种漂亮的织物痴迷不已,大约公元前4世纪,罗马文献资料中就曾提到过传说中的丝绸王国塞里斯。

大概在公元前53年,罗马军团在幼发拉底河附近发动的卡雷战争中第一次接触到了真正的丝绸,据说,帕提亚人迎风招展的丝质军旗让罗马军阵脚大乱,很快就溃不成军了。

但短短的数十年后,罗马贵族就和数千年来中国的皇帝一样,将穿着丝绸看作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据说,公元3世纪在位的罗马皇帝黑利阿迦巴鲁斯平时只穿丝绸衣服。

到了公元4世纪末的时候,一份罗马报告中写道:曾经只能是贵族专属品的丝绸,现在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了。

尽管丝绸的广泛传播已是大势所趋,但中国人依然非常警觉,他们始终将养蚕过程中的高级技术当作秘密来严格保守。

公元550年,两个聂斯托利教派的僧侣,携带的空心竹拐杖里藏着的从中国带来的蚕卵出现在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的皇宫。

不久,孵化出来的蚕很快结茧,桑蚕和蚕丝终于出现在拜占庭帝国。

为与中国竞争,拜占庭帝国曾试图垄断蚕丝的生产,为此他们也严格保守养蚕技术的秘密。

他们所产的丝绸很快影响到了中国普通丝绸市场,但中国所产的价高质优的丝绸织物仍然很抢手,并且始终占据着中亚的主要市场。

后来,波斯联合印度和拜占庭帝国对中国发动一场针对丝绸的反垄断战争,虽然中国在与国外对手的竞争中失利,但是丝绸在给国家带来大量收入的同时,还传达了经济文化方面的一种和谐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