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场恶战的临近,双方把人马驻扎在相距有一英里的一块开阔的平原上,缅王部署好他的象队和藏身在象亭中整装待发的士兵,象队后面是成千上万的骑兵,这些兵力也做了精心的部署。
缅王很懂得战略战术,他还特意在不同兵种的部队之间留有很大的一段距离。
在军队中视察的时候,他一再嘱咐自己的军队务必勇敢作战,胜利非他们莫属。
因为目前双方兵力是四对一,而且他们还拥有强大的象队和藏在象亭中让对手根本无法预估的兵力。
此外,对手又从来没有和动物交过手,根本不知道如何迎战。
战斗的号角吹响了,缅王骑着马亲自率兵冲向了蒙古阵营。
其实,蒙古军早已知道了缅王的一举一动,但是他们始终按兵不动。
眼看缅王的军队到了蒙古军阵前,这时双方除了恶战已经别无选择了,由于突如其来的大象使鞑靼人的战马受到惊吓,所以鞑靼人根本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坐骑,只好被迫掉转马头,任由缅王的大军在后面穷追不舍。
退回驻地后,纳速剌丁命令骑兵下马并将战马全部牵到周围那片密林中拴好,然后又下令士兵准备好蒙古人最擅长使用的弓箭。
他们缓缓靠近象队并朝大象的头部开弓,马可说:弓箭手齐声呐喊,奋力射出了很多支箭,导致许多大象受了重伤。
不一会儿,敌人和他们的大象已经死伤惨重了。
虽然缅王手下那些躲藏在象亭里的士兵也向鞑靼人开弓还击,但由于鞑靼人的箭术比他们高明,所以他们的杀伤力远不及对方。
马可告诉读者:蒙古人射出的箭非常密集而且速度又快,所以没过多久,很多大象已经身负重伤了。
缅王的象队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大象开始感到了身上的伤痛,而且对方的呐喊声也使大象感到有些恐惧。
马可说,大象开始向缅王自己军队的方向奔逃,它们发出的巨吼声听来就好像整个世界都要坍塌了,缅王军中顿时乱作一团。
恐慌的大象横冲直撞,有一部分还逃到了鞑靼人藏身的密林里。
由于大象受到惊吓,所以就连驯象人也无法将它们从密林中牵出来。
大象开始盲目地在丛林中奔逃,背上的象亭因为碰到树干而被撞得粉碎,使得象亭里的很多弓箭手死于非命。
此时,纳速剌丁把注意力放在了突然失去了保护的缅王身上。
他指挥蒙古军重新井然有序地跨上自己的战马,朝着看到自己的大象防线被驱散后仍没有退意的缅王冲去。
尽管此时缅王已完全处于劣势,但他仍然打算坚守阵地。
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肉膊战,战场上死伤无数,血流成河。
马可说,缅王的军队作战非常勇敢,一直射箭来保护自己。
箭被射光后,他们便手执利剑和其他铁器,勇敢地冲向了蒙古军。
装备精良的蒙古军在这场肉搏战中逐渐占据了上风。
蒙古军穿着一种类似于锁子甲的作战服,就是将一些金属块缝制在皮革上,非常结实耐用。
他们所穿盔甲的心口部位还有一面镜子,蒙古人认为,镜子在作战时可以阻挡甚至摧毁一些邪恶的东西,还可以用来抵挡敌人刺来的长矛。
士兵们还穿着一件精工细作的网状背心,可以防止前方射来的弓箭伤及身体。
此外,他们还随身携带着一种钩子,抛出去后可以抓住敌人的铠甲而将对方拖倒。
就连他们脚上穿的靴子也占有优势:略微上翘的足尖可以形成一个气囊,防止脚部热量散失而冻伤脚趾。
所有这些装备使得蒙古军能很快适应各种艰苦的作战环境。
马可对接下来的大屠杀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描述:剑和铁器的猛烈撞击声不绝于耳,随处都可以看到人、马被杀的惨状。
地上死尸横陈,难以计数,到处都是被砍掉的手、脚、胳膊、肩膀和脑袋。
哭声和嘶喊声震耳欲聋,对任何一方来说,这都是一场非常残酷的战斗。
一个小时之后,鞑靼人的优势越来越明显,缅王的军队已经力不从心,很多人在这天的战斗中丧生。
最后,当缅王看到自己的人马死伤过半,知道已经回天乏术,再也无法抵挡鞑靼人的进攻了,便决定撤退。
于是,他自己也混在溃逃的队伍当中逃跑了。
虽然对手已经开始溃逃,但鞑靼人依然穷追不舍,准备将其赶尽杀绝。
惨烈的场景让人不忍目睹。
最后,缅王的军队伤亡惨重,鞑靼人取得了胜利。
马可指出,缅王此次失利主要是因为指挥失误:他本应该在开阔的平原处守候,这样一来,等武装象队将对方打得措手不及时,骑兵和步兵便可以趁机将敌人包抄而一举歼灭,但这种结果永远都不会出现了。
缅王的失误使得远道而来的蒙古大军竟然有了意外收获:他们俘获了两百多头大象。
马可曾以为大象是一种很蠢笨的动物,但实际上,它们的领悟能力比任何一种动物都强。
马可对蒙古军所取得的胜利大加赞扬:今日之胜利皆源于大汗誓将缅王的土地收归己有,并使其归顺的雄图伟略。
不过与大都周围的其他地区有所不同的是,哈剌章只是在名义上归属了蒙古帝国。
尽管大蒙古帝国对其不断施加影响,但西南省份始终战乱不断,危机四伏。
经过不断地磨炼,马可逐渐掌握了一些险境求生的技巧,但他前行的每一步依然危险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