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将军与女王(7)

2025-03-30 17:17:45

皇后和她丈夫最终的命运截然不同:向伯颜投降后,她被带去面见忽必烈汗,大汗不仅对她礼遇有加,还赐给她很多华贵的衣物。

而她的丈夫咸淳皇帝逃亡到印度的一座小岛上,最终客死他乡。

在听说咸淳帝的政绩之前,马可一直认为忽必烈汗是他心目中最理想的帝王,晚年时的忽必烈汗的确非常体恤老百姓,但是咸淳皇帝追求社会和经济公平的热情远远超出了这位蒙古帝王。

如果我们仔细阅读马可对咸淳帝的溢美之词,可以看出他对两位君王的评价一直不分高下,但最终他还是认为,如果只以宽仁的胸怀而不从军事才能方面做评判的话,咸淳帝比忽必烈汗更为开明仁德。

马可的这些想法也从侧面反映出他的地位和所处环境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在大都的时候,忽必烈汗如日中天,但当他以盐务官的身份,深入到蒙古帝国的边境地区,耳闻目睹了蒙古人的各种暴行,包括屠杀妇女和儿童,随之而来的就是内心极大的失落。

马可曾非常欣赏蒙古人,但当他看到他们在被征服地区实施的野蛮统治时,不由得对蒙古人产生了失望。

虽然他在记叙中试图避免流露出这种情绪,但最终还是无法掩饰。

马可喜欢夸大吹牛,这点经常让人对他说的话产生怀疑。

他对自己在围攻襄阳城时的英勇无畏和在战斗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的描述,更是让人难以置信,而且中国史书中对此事的记载与他的讲述也有出入。

襄阳之战发生在1273年,这个时间正是马可在阿富汗饱受磨难后,从他没有详细提及的那场大病中康复的时间,两年之后他才到达蒙古国。

因此,对于襄阳之战的叙述,如果仅以马可在转换欧洲历和中国历时发生错误为理由加以解释,是行不通的,更何况他着力渲染的他的父亲、叔叔和自己在这场军事行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的说法更是让人难以接受。

根据马可的叙述,尽管当时中原大部分城市已经归顺了忽必烈汗,但是襄阳城的百姓却始终在顽强抵抗。

城周围的一个很大很深的湖泊给襄阳城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因此,蒙古人很难在短期内攻下这座城。

与蒙古军的对峙过程中,襄阳城的百姓偷偷运来大量给养,使对方根本无法断绝城内的粮食供应。

长达三年的围困过程中,蒙古军始终没能取得决定性胜利,这令他们大为恼火甚至一度考虑撤军。

就在此时,马可提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建议:由他的父亲、叔叔和他来协助蒙古军打赢这场仗。

自从他受大汗重托,离开大都后,就再也没有提及自己的父亲和叔叔,意在给人留下一种印象:他的父亲和叔叔一直留在大都附近继续做生意,他是孤身一人完成那些艰险旅程的。

更容易让人产生怀疑的是,他主动提出协助打仗,这点与他之前的叙事方法完全不同。

此前,在评论历史事件的时候,他总是小心翼翼,尽量避免因为自己的描述而影响事件的真实性。

但是这次,他却把波罗氏塑造成这场围攻战中的英雄,他们信誓旦旦地宣称:我们有办法带领大家在短期内攻下这座城。

马可声称,蒙古统帅接受了他们的请求,将此事呈报忽必烈汗后,很快便得到了大汗的许可,于是,马可将他们三人塑造成了与自己身份并不相符的深谙蒙古军事战略的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