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讲述了波罗三人求见忽必烈汗并主动提出:如果使用他们发明的一种特殊装置,可以在短期内轻而易举地攻下襄阳城的过程。
他的这种说法更是离谱,因为大汗远在几千英里之外,所以想求见大汗绝非易事。
马可提到的特殊装置其实是一个像大弹弓一样的投石机,它可以从很远的地方将巨石投进城内,击毁房屋,砸死人畜,从而使全城陷入恐慌。
马可把这种采用了中世纪造型的投石机称作不需要火药的大炮,不过,它的确具有很强的杀伤力。
马可说,最初他们提出使用投石机的建议时,蒙古将领们都无法理解。
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投石机这类装置,更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东西。
因此,对这个大胆的计划,蒙古人感到非常新奇。
欧洲人很早就熟悉了这种装置,公元50年,罗马帝国的军队就已经使用类似的被称为弩炮的装置将巨石投进敌人的城堡,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在战争中也曾使用过同样的东西。
投石机可以将巨石或火球投掷到一千多英尺之外,当其他武器排不上用场时,它能给坚固的壁垒造成严重破坏,所以在中世纪的欧洲,投石机一直被当作攻克一些戒备森严的城堡的主要攻击性武器。
马可告诉读者,忽必烈汗听说投石机后,表示愿意让他们用这种新奇的东西来攻打襄阳城。
在一位聂斯托利派教徒和一位来自日耳曼的精通投石机制造的助手的帮助下,波罗三人开始了攻城前的精心准备。
马可说,他计划让两位助手制造两三个可以投掷巨石的投石机,没过几天,他们就按波罗氏的要求,完成了三个巨大而精致的投石机。
经测试,每个投石机可以发射大约六十多个重达三百多磅的巨石,而且射程很远。
完工后,马可为忽必烈汗演示了投石机的强大功能,其他旁观的人也对此惊叹不已,大汗随即下令将投石机装船,运送给正在攻打襄阳城的蒙古军。
不久之后,投石机被另外一种便于运输但同样具有杀伤力的投石装置所取代。
马可声称,在鞑靼人看来,这些投石装置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一大奇迹。
马可兴致勃勃地讲述了这种源自欧洲的机械摧毁汉人建筑的全过程。
投石机安置好后,蒙古军就开始向襄阳城内发射巨石。
飞石击中民宅,在炸毁建筑物的同时,还发出巨响,顿时引起了城中百姓极度的恐慌和骚乱。
遭到突如其来的袭击,襄阳城一片混乱。
此后,蒙古军每天都向城内发射大量巨石,造成无数死伤。
马可不无得意地说:突然遭此厄运,城中的老百姓一下子都懵了。
他们认定,这些从天而降的巨石肯定是有人在施法作怪。
襄阳府坚持了没多久,便和周边所有城市一样,被迫向蒙古军投降,归顺了大汗。
马可大肆吹嘘他和家人在这次胜利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正如大家津津乐道的那样,这次胜利多亏了尼科洛、马费奥先生以及尼科洛先生的儿子马可·波罗先生。
此次攻城方案使忽必烈汗和他的满朝文武对来自威尼斯的兄弟俩更是刮目相看。
襄阳城大捷是《马可·波罗游记》中比较出彩的故事之一,但由于其中一些与中国史书记载不相符的讲述,和马可异乎寻常的好战腔调以及记叙时间的紊乱,使得这一事件始终遭到人们的质疑。
不过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这场战争,而且史书中也指出,蒙古人也确实是采用了一种外国武器攻下了襄阳城,但即便如此,马可也不可能亲自参加过襄阳之战。
他的父亲和叔叔在第一次来中国时,倒是有可能参与过某次征战,但早期的三份《马可·波罗游记》手稿中都未提及此事。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段不实的故事是鲁斯蒂谦特意加上去的,他想渲染一下年轻的盐务官和他的父辈在蒙古帝国缔造过程中曾发挥的作用。
可见,这位传奇作家为了达到某种效应,竟然也会歪曲历史。
马可改变原来的行程,开始向东朝杭州前进,途中他看到了中原的很多河流。
身为威尼斯人,马可对各种船只和密如蛛网的运河早已习以为常,但是当他看到烟波浩渺的钱塘江时,还是格外惊喜,从钱塘江航道行驶要经过120多天后才能入海,因为沿途有很多可以通航的河流注入,所以钱塘江的流量非常大。
而且流经地区建有很多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所以钱塘江上的船只运送的货物要比所有基督教国家江河甚至海上运送的货物更值钱。
马可提供了自己这一判断的依据:有位专门为当地官员负责记录的检查员曾告诉他,钱塘江上每年有五千多条船通行,但据马可的观察,他觉得这一数字有些保守。
他声称:有一次,我曾亲眼在一个城市看到有一万五千只船在钱塘江上航行。
江面非常开阔,看上去根本不像条河,倒更像是大海。
在一个城市同时出现如此多的船,这还真让欧洲人难以相信。
马可对水上贸易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船只运载的货物主要是盐。
通常,商人们从一个城市把盐装船,然后沿江运到另外的城市或者各个内陆地区。
作为盐务官,马可始终很关注盐的交易,但他也留意到了非常活跃的其他物资交易,比如,木材、木炭、大麻等,交易物资的充裕让这位四处奔波、见多识广的威尼斯商人很是惊讶。
吸引马可的除了船只的数量,还有船只的种类和构造。
马可凭借自己的身份优势,可以在码头上近距离仔细研究所有停靠船只的构造和配件,在外人看来,他专注的神情就好像是在预谋挑选其中的某条船从蒙古帝国逃往海外一样。
马可说:虽然这些船只有一个甲板,一根桅杆和一张帆,但载重量都很大。
他还很专业地详细描写了船上的绳索,只有其中的一些船的桅杆和帆上带有缆绳,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所有船上都配有用藤条编制的拉绳和八至十二匹马,专门用来拖逆流行驶的船只。
也许有朝一日,马可真的会有机会搭乘这样一条船从中国出发驶向威尼斯,驶向自由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