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首富诠释成功人生:比尔·盖茨智传 > 第三章 机遇,人生的爆发点(4)

第三章 机遇,人生的爆发点(4)

2025-03-30 17:32:26

借助风行一时的牛朗星,BASIC语言也迅速推广开来;微软马上拿下了GEN和CE这两个大客户。

六十年代的美国,电脑也是属于新鲜事物。

一般的民众根本与电脑连不上关系。

那时侯的微软拥护者都是一群穿牛仔裤、听摇滚乐、不满现实、怀着将计算机还给人民的愿望,企图改变世界的年轻人。

他们依靠俱乐部和展销会,彼此交流,互购产品。

他们拒绝赤裸裸的商业。

他们与盖茨的理想有天壤之别。

他们不像盖茨野心勃勃,追求功成名就,喜欢以竞争的方式体现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

他们只是处于一种单纯的信仰,一种痴迷的爱好。

当时最著名的俱乐部是家酿俱乐部。

他们就主张向所有的人免费传播软件编码和内部运行情况。

有趣的是,正是这种开放的理想,促成了早期的PC(个人电脑)业。

因为他们是早期最主要的消费者、发明者、革新者和制造者。

早期爱好者的愿望,只能说是浪漫的理想。

但对于电脑业的长远发展明显是不利的。

爱好者们起初只对硬件的兴趣浓厚,软件方面几乎不加注意。

大家从来没有意识到软件对计算机的重要性。

他们编写软件也根本不考虑商业性,甚至不是为了使用计算机,而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能耐。

因此在他们眼中,软件根本不是工具,而是一种玩具,更不是什么商品。

其实早期的盖茨和艾伦也是属于这种人。

然而他们更属于商人。

比尔.盖茨成为第一个抗议盗版软件的人。

在盖茨与MITS达成地一比交易以后,他经常参与MITS的行动商队,在全美各地巡回演出,向玩家展示阿尔它电脑。

在加州帕罗奥托的自制电脑俱乐部的时候,某人意外的把BASIC的打孔带遗落在地板上。

而某俱乐部的成员把它捡了起来,交给会员戴夫?索寇拷贝。

索寇复制后,在俱乐部下次集会时免费分发拷贝的软件。

作为微软的拥有者——比尔.盖茨对此事突然很敏感,在发现各地电脑使用者都随意拷贝磁碟片,然后把BASIC转赠给他人。

盖茨为此愤怒至极。

1975年,盖茨终于写了信到《电脑通告》通讯。

在他的《写在玩家的公开信》中,他指责道:诚如大多数玩家应该了解的,你们大多数人用的软件都是偷来的。

你们以为,硬件必须花钱买,但软件是可以分享的东西。

谁在乎研发软件的人拿不拿得到钱?他认为,软件工业只有给程式设计师们以创作的报酬,才能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与聪明才智,从而开发出更好的软件。

当时阿尔它的制造者,盖茨的上司,艾德?罗伯茨责备他不该将言辞写得如此激烈。

可是盖茨在随后写的一封信,虽然语气稍有缓和,但他还是对盗版行为提出了严正的抗议。

比尔.盖茨如此激烈的行为在全国激起了强烈的反映。

讨论的结果是,软件是享有私人版权的产品。

漫漫的,盗版别人的软件成为公认的不道德的行为。

但是,盗版问题不是一时半刻可以解决的问题。

特别是在全世界范围内,这将是一个长久困扰人类的问题。

但有趣的是,后来的微软,包括所有软件业界,在有新产品上市时,都把非法盗版当作自己拓展市场的手段。

因为只有先让用户们尝到甜头,他们才会买你的产品。

即要有一定的市场开放性(也就是非法复制传播),才能获得市场动力。

如:使用者广泛的分享BASIC语言,竟使它成为微电脑的标准语言。

这为微软后来的辉煌腾达打下了基础。

借助MITS之力起步的微软终于待到了独立门户的时候。

在1976年末,盖茨终于决定离开MITS,闯自己的天下。

他们把公司从坎部里奇般到了西雅图。

两个月后,4年级已念了一半的盖茨也永远离开了坎部里奇。

早期的微软,管理非常松散自由。

盖茨和艾伦几乎要览下公司大大小小的所有的事情。

但慢慢的,分工就按他们不同的个性开始了。

盖茨集中精力开发新业务、谈判和签合约。

而艾伦则主要推动新科技和产品。

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们就为苹果公司(Apple Computer lnc.)和海军准将公司(Commodore)写程式,为他们的新公司赚进好几十万美元。

在微软,盖茨招聘的那些湖滨中学的电脑痴子们,不知疲倦地挑战他们最热衷的游戏。

跟本不计较盖茨给他们的薪水是多少。

微软能够让他们整天与这些可爱的机器在一起,已经很让他们满足了。

【1】他们继续着湖滨中学时期不落俗套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

他们一起蹲在一间灰尘弥漫的滚草汽车旅馆,每天除了摆弄那些机器,不知其他为何物。

累了就吃比萨饼,赶去看一台刺激的电影,或坐上盖茨的保时捷(Porsche)跑车,疾驰过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