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海大战中每一个企业都是一个国家。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就是说要把一件事情做好必须先将兵器磨利。
相对于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严密有序的管理体系。
一个好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但可以在残酷的商场角逐中以不变应万变,为企业的市场竞争打好强有力的基础,还可以激发企业成员的创造力,凝聚成员的热情,从而形成一个生命力旺盛的企业。
微软在比尔?盖茨带领下,经历了商海的风风雨雨,在管理上已经成为商业社会企业的典范。
微软从70年代的几个员工,发展到今天全世界拥有上万名员工的大企业,业务规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微软的发展的进程中,根据时局的需要,进行了几次搬迁,还为了适应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盖茨对微软进行了无数次的变革重组。
微软在成立之初还是个松散的组织,还是湖滨中学时期的不拘一格的自由放任的风格。
但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盖茨越来越发现公司内部的组织管理日趋重要。
在微软的整体管理上,我们应该从它的几次搬迁说起。
在美国西海岸,从旧金山以南至圣河塞,有一块大概纵深100公里的面临太平洋的平坦谷地,叫圣克拉拉山谷。
由于六七十年代成为美国半导体工业的中心,而半导体的主要材料是硅,故名硅谷。
七十年代末,硅谷工业发展惊人,转眼间在方元1300平方英里的土地上成立了数千家高科技公司。
一座座华丽的办公大楼和厂房在茂密的加油树、水杉和棕榈树之间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和人类高科技人文的刺激。
在这里,每个星期都有新的公司成立。
那时候,许多胸怀大志的美国年轻人,一贫如洗,来这里创业,不出数年,转眼成为百万富翁的大有人在。
于是,许多电脑界的朋友劝盖茨将公司迁往旧金山的硅谷。
他们认为:硅谷是电脑高科技行业的摇篮,是激发人们想像力和创新的地方。
也是电脑行业最活跃的地方,如果微软加入硅谷的行列,可以加强与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可谓是件一举两得的事情。
更何况硅谷还有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后备人才资源。
但是,那时的微软正值业务发展迅速的时期,盖茨一心想着将微软打造成为大公司,发展新版本的软件,忙于奔波。
可是艾伦却是一个乡土情节浓厚的人,他一直怂恿盖茨将微软迁回西雅图。
他对盖茨说:我们公司不断扩充发展,开始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
亚帕克莱位于偏僻的沙漠中央,很多人都不愿到这地方来,现在是转移的时候了。
何况在亚帕克莱工作和居住了三年,我也很想念故乡,那儿有丰润的水土,有茂密的园林,对工作、家居最适宜不过,西雅图的高科技人才也不难找到。
至于硅谷,人才多是多,但是因为公司多,他们干上一年半载就跳槽,不利于我们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技术队伍。
并且还发动盖茨的双亲,对盖茨旁敲侧击,终于说动了盖茨。
于是在1987年下,盖茨宣布将公司迁往西雅图。
秘书露宝不理解却对亚帕克莱依依不舍,她不厌其烦地追问 比尔?盖茨:为什么要离开亚帕克莱呢?这里是你的创业基地,你难道没有留念之情吗?盖茨的回答是:我心中何尝不留念微软的发详地?公司迁秩址主要是从发展的角度考虑的。
【1】【1】智慧评析:商业的根本是要赢利,想赢利,必须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商战最忌讳感情用事,很多人的失败就在于感情用事上。
开始时,微软只是个合伙公司。
在盖茨将微软搬到西雅图的同时,把它变成了一家私营公司。
到1981年7月1日,微软为才注册成一家真正的企业。
盖茨一开始就把公司以股份拥有的形式,让大家都成为微软的主人翁。
但开始时,微软的规模小,资本也少,所以微软的股票只掌握在几个人的手上。
盖茨53%、艾伦31%、鲍尔默8%、拉伯恩4%、西蒙伊和利特文大约各占2%。
到了1982年,盖茨就开始给微软的员工分配股份,按照计划规定,要得到股票需等一年,然后在4年之间分8等份支付。
当时原始股份是95美分,一般新雇用的软件工程师可得到2500股,来得早的得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