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才问题,我们许多人都会觉得只要有个适合的空间,每个人的潜力都是无限的。
所以,作为一个用人的公司,更应该注意的是充分挖掘职工的潜力,而真正第一眼就能认准的人才是很少的。
可是盖茨的择人标准似乎不像普遍大众那般仁慈,其实商业本就不是讲仁慈的地方。
它不是慈善机构,它是以打到对手来实现目的的,讲不得半点仁慈。
盖茨的看法是:必须始终寻找并聘请电脑工业中最出色的人才。
【1】【1】智慧评析:正如盖茨所说,企业不是慈善机构,是以赢利为活动的组织。
所以,必须选择对企业发展有价值的员工。
企业的发展规律是不讲人情的。
挑选顶尖的聪明人。
是盖茨的择人标准。
盖茨认为:聪明就是能迅速地、有创建地理解并深入研究复杂的问题。
具体地说,就是善于接受新鲜事务,反应敏捷;能迅速地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并对其做出创建性的解释;提出的问题往往刺中要害;能及时掌握所学知识,并博学强识;能把原来认为互不相干的领域联系在一起并使问题得到解决。
软件发展仍然需要聪明的工程师参与,依靠演算(algorithm)程度思考、解决问题,然后打字出来。
尤其仍需要大家一起努力,然后让专门技术接受测试。
在量方面一直有许多改变。
可是打造软件的本质,以及什么样的人擅长此道,则一点儿都没有改变。
盖茨的选择有其内在原因。
电脑工业是人类科技大革命的标志性产业。
产品的更新换代迅速异常,通常每过6至18个月,市场就会出现新的软件来替换旧产品。
软件公司内部岗位责任和职位变动频繁。
假如不聘请那些对新事务的接受能力强,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善于学习的新人,微软便不能在电脑软件这么有挑战性的行业长期生存并占独霸地位的。
在微软,盖茨经常提醒软件开发人员说:4~5年后,现在的每句程序指令都得淘汰。
他正是怀着这样的忧患意识,不但坚持公司不断聘请顶尖的聪明人,还一直让自己随时处在一种学习的状态。
微软还不断的组织员工进一步学习。
如何教育和指导新员工,尤其在程式设计等难以定义的工作上带领新人上路,不但是微软内部的大问题,而且是事关公司生存与发展的问题。
所以在微软的发展早期,员工们就经过口耳相传、读程式、自己试用程式等方法,互相沟通产品知识。
新人向有经营人员学习工作方式,从自己的失误中得到启发。
所以微软倾向于选用刚毕业的新人。
挑选顶尖人才,雇佣刚出校门的新鲜人。
是盖茨选拔人才的主体思想。
电脑行业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激烈纷呈,想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依靠大量的人才,关键是要寻找对电脑、软件有强烈的兴趣,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乐意与其他人探讨软件未来并一起工作的聪明人。
在软件开发上,创新和激情是至关重要,所要并不是非要寻找专家级人物,相反那些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反而更符合这一条件。
所以微软公司每年都要从许多大学招聘人才。
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卡耐基?梅隆大学、华特鲁大学等成为微软吸纳英才的基地。
盖茨一般更愿意把16所美国大学,4所加拿大大学和日本的大学作为首先。
为了招聘2000名左右的新员工,微软有220多名专职的招聘人员,每年花很大是间访问130多家大学,举行7400多次面试。
刚毕业的新员工所占比例高达80%以上。
从另一方面考虑,在对人才的聘用上盖茨也更青睐于这些毕业生。
这些青年人不会计较微软薪水的多少,而且又没有过多的负担和压力,再就是对工作容易产生狂热。
微软考核员工时,只求员工的工作成绩,不重视员工的资历、学历即职位;不注重形式,只注重结果,也让那些年轻的毕业生乐于加入微软的行列。
盖茨一向求贤若渴。
甚至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无论任何角落,只要哪个人才被比尔?盖茨发现,他便不惜任何代价,一定要把他弄到手。
【1】在微软的发展中,盖茨为挖掘人才,不惜耍弄各种手段,甚至到了疯狂的地步。
在1991年,盖茨决定要发展微软研究院时,盖茨为了吸纳一个人进入微软,主持这项事业,煞费苦心。
如今这个人已经是微软负责科研的副总裁,他就是里克?雷斯特。
他曾经是美国宾州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教授,也是世界著名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专家。
盖茨竟然发动计算机界一些最有名的人物,包括DEC公司的戈登?贝尔、微软的首席官耐森?梅尔沃德,在连续6个月的时间里,对里克?雷斯特进行了轮番攻击。
雷斯特终于招架不住,答应了盖茨,但在这之前必须有个条件:我准备寻找50个比我更厉优秀的人到研究院来。
盖茨诧异道:难道这个世界上真有那么多比你还优秀的人吗?统统请来!里克将计就计,请来了一大批计算机专家,不是50名,而是5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