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纸张,根据权威专家考证,纸张的来源地有两个,一个是古埃及,另一个是中国。
古代巴比伦人是用泥板记事,印度人则是用棕榈树叶记事,两者不是太笨重,就是太昂贵。
为避开这些缺点,从公元前3000年起,埃及人开始用一种苔属植物——莎草来制造纸张。
至少在公元前2400年以前,埃及人就开始用莎草纸载文录字。
此外,埃及人还同时使用皮革做书写材料。
由于羊皮纸两面都可以用,且擦洗也特别容易,因此在欧洲,羊皮纸逐渐取代了莎草纸。
真正的纸是中国的特产,过去人们一直认为造纸术是东汉宦官蔡伦发明的,蔡伦也因此被尊称为圣人,而经过中外科学家的联合研究和考古发现证实,中国早在西汉就已经有了纸张。
1957年,考古学者们在陕西省灞桥发现了赫赫有名的灞桥纸,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其年代可以上溯到约公元前90年。
东汉以后的1000多年时间里,中国一直是造纸技术水平最高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产纸国。
现代的造纸法出现于13世纪的意大利,到16世纪,欧洲的羊皮纸被现代的纸所彻底取代,文明从此也有了新的载体。
出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根据历史记载,早在公元868年,中国就有了雕板印刷术,现在保存下来的当时版本的佛经《百万塔陀罗尼》,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印刷品。
用雕版印书确实是一次伟大的革命,但对雕字工人来说,雕版仍然是一件相当费时费力的事情,所花费的劳力非常之大。
据说当时雕印《大藏经》花了12年,而印刷《五代蓝本》竟用了31年。
北宋时期的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则完成了印刷史的革命。
这种技术不仅节省了印刷书籍的费用,也节约了出书的时间。
400年以后,欧洲的古登堡于1405年发明了欧洲的活字印刷术,又把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印刷的效率大大提高。
1812年,英国人约翰·沃尔特首次发明用机器进行印刷。
美国人布洛克于1863年制造出了第一台滚动印刷机,1876年德国人默尔根塔勒研制成功了排版机,很快被许多报社和印刷厂所使用。
印刷技术的进步为人类社会的信息传递创造了全新的前景。
关于电子计算机,由西方科学家帕斯卡尔最先制造出的机器演化计算机,标志着计算进入了机械化时代,但是帕斯卡尔制造的计算机局限性很大,因为在一个很长的运算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要人为去干预。
1834年,英国数学家巴贝奇提出用穿孔卡片携带计算指令控制计算过程,但由于缺少必要的技术基础,这种计算机没有造出来。
1937年,美国人艾肯设计了和巴贝奇方案类似的计算机。
到1944年,这台使用继电器的机电式计算机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
差不多和艾肯同时代,德国人也研制成功了类似的计算机。
这些计算机的主要元件是普通电话里的继电器,这就大大限制了运算速度,注定了机电式计算机必然是短命的。
在二战中,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莫尔电工学院同阿伯丁弹道研究实验室共同负责,给陆军提供弹道表,已有的运算工具难以保证战争需要,在此情况下,计算机研制小组正式成立并开始了工作。
24岁的埃克特担任总工程师,30多岁的莫希莱提供了计算机的总体设想,格尔斯坦则是个精明强干的组织者。
1945年底,这台计算机研制成功,第一台计算机面世了。
1944年夏季的一天,冯·诺依曼遇见了格尔斯坦,在交谈中了解到计算机的研制工作。
冯·诺依曼很感兴趣,几天后他专程赶到莫尔,参加了对计算机的改进工作。
1944年8月到1945年6月,在冯·诺依曼的领导下,研制小组制定了新的改制方案,着重改进了三个方面:一是把十进制改成二进位制;二是利用包含水银柱的特殊电路做存储器;三是把程序外插变做程序内存。
按照这一新的设计,1949年英国首先研制出程序内存计算机,他有一个可以储存1000多个数据的存储器。
后来,美国也研制、生产和使用了程序内存计算机。
程序内存的电子管计算机常被称作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由于结构复杂,价格昂贵,调试困难,因此发展不快。
1956年用晶体管制成了新的电子计算机,这是第二代电子计算机,其运行速度成百倍地增长。
20世纪60年代初期,集成电路取代了晶体管,出现了第三代计算机。
到了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集成电路在计算机中取代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进入了第四代。
博言:《发明简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222—2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