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为了满足人类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的需要,人类发明了许多种经济组织形式。
历经数百年的反复验证,到目前为止,恐怕没有哪种形式比市场经济这种形式较能增进社会的财富了。
前苏联和我们中国曾经试图尝试要以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来取代市场经济,但铁的事实告诉人们,高度的中央集权会极大削弱人们的自我决策能力,大大降低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和发展水平。
正是基于这种体验,包括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中国在内的数十个国家都逐渐放弃了实行多年的计划经济模式,而走上市场经济这个屡试不爽且成效显著的道路。
关于市场经济,我们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1723年6月5日,亚当·斯密(Adam Smith)出生于苏格兰的基尔克加特(Kirkcaldy)。
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足以让其名垂青史的《国富论》(全称为《诸国民之富的性质及其原因之研究》)一书。
在此书中,亚当·斯密提出了震古烁今的被俗称为看不见的手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
在亚当·斯密看来,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但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绝对不行的。
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人的利己之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其他人,给他做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
我们每天都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于屠户、酿酒师或面包师傅的恩惠,而是由于他们自私的打算。
亚当·斯密还提出,每一个人,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自己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种场合下,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到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不是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
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总之,在亚当·斯密看来,要让人们各行其是,而不要让政府到处插手,干预人们的经济行为,其结果将比政府胡乱干预要理想得多。
亚当·斯密的著作为人类建立自由社会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可以说,当代人类建立的经济模式无不是建立在亚当·斯密的理论之上。
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所操纵的自由经济,因其一开始是建立在极端的私有化的基础之上,在给人类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确实也导致社会逐步走向畸形的两极化道路。
《新约·马太福音》中有一则寓言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就是著名的马太效应的由来。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形态之下,奇特的马太效应更是达到一种无以复加的程度。
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西方奴役东方;南方压迫北方;男性压迫女性;城市剥削农村,便是这种病态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近几个世纪内,阶级斗争连绵不断,给人类生活的全面发展造成巨大灾难。
福利世界对这种不利于人类整体进化与提升的两极分化问题,人类并非无动于衷,相反,以英国、日本、德国、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则提出建设全民福利国家的一系列政策举措,以图改变这种人间的不公平现象,而促进人类的和谐发展。
1601年,英国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1874年日本颁布《恤救规则》、1883年德国颁布《疾病保险法》、美国于1935年颁布《社会保障法》。
尤其是到20世纪50—70年代,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建设更是进入鼎盛期。
在这期间,西方各个国家陆续推出有关福利国家建设的规章制度,在实践层面设立了现代福利国家制度所包含的主要保险项目和管理机构。
各国政府对福利事业的投入力度也越来越大。
到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欧洲国家平均社会福利支出占到其国民生产总值的25%,美国也占到18%。
范斌:《福利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第10—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