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4个月中,由于法国的约里奥及美国的费米和西拉德已经研究发现:在大块铀中可以实现链式反应,这一反应将产生巨大的能量和大量放射性元素。
现在几乎可以肯定,这在最近的将来是能够实现的。
这一新的发现也可以用于制造炸弹,这是一种威力极大的新型炸弹,一枚这样的炸弹如果用船载着去轰炸一个港口,就可以完全摧毁整个港口连同它周围的部分地区。
但这种炸弹也许过于笨重,很可能不能空运。
美国拥有一些铀矿,但质量不太好,且数量不多。
加拿大和捷克斯洛伐克有一些比较好的铀矿,最重要的铀矿资源在比利时所属的刚果。
鉴于以上情况,政府最好是同那些正在从事链式反应的核物理学家保持经常性的联系。
对您来说,做到这一点的一个可取的方式是,把这项工作委托给一位您完全信任的人,他不妨以非官方的身份出面。
他的任务主要是:一、沟通政府各部门,及时将进展情况告诉他们,并向政府提出行动建议,尤其要特别注意美国铀矿石的可靠供应这个问题。
二、为加速目前一直在大学预算范围内进行的实验工作,如果需要这样资金的话,可由他组织那些愿意为这项事业做出贡献的个人提供资金。
并且,或许也可以靠他取得具有必要设备的工业试验室的合作。
我了解到,德国已经接管了捷克斯洛伐克的铀矿,停止了那里铀的出口。
可以理解,为什么德国这么早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
因为德国外交部国务秘书的儿子卡尔·冯·魏扎克就是柏林威廉皇家研究院的成员。
在该研究所里,眼下正在进行着一些美国人同样进行的研究。
您的忠诚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939年8月2日于长岛佩科尼克区纳索角肯尼斯·加尔布雷斯:《核击日本》,王宏林译,京华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28—29页。
正是在爱因斯坦、西拉德、费米这些科学家和亚历山大·萨克斯这些深谋远虑的企业家的联合推动之下,美国总统罗斯福终于启动了改变世界命运和国际大格局的曼哈顿计划。
在天才的奥本海姆的指挥之下,曼哈顿计划突飞猛进,很快就战果辉煌。
到1945年7月,也就是在此项目的始作俑者罗斯福总统逝世后的第三个月度,美国人终于研制出三颗原子弹。
科学家们把这三枚原子弹分别叫做小男孩、胖子、瘦子。
为了这三个静静躺在实验室里、反射出暗蓝色光芒的宝贝们,美国政府历时近4年时间,先后动员了50多万人,其中科技人员就有15万人,耗资22亿元,占用了当时全国电力的三分之一。
为了分离出高浓度的铀材料,美国就同时试用了电磁分离法、气体分离法和热扩散法三种方法,每种方法各建了一个大型工厂。
仅第一个建起的电磁分离厂建造费用就达到3亿零4万美元,两万多人在此工作。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495页。
笔者以前曾经听说过一句谚语,叫人不能长前后眼。
这个俗语到底是来自西洋,还是出自东方,确实不太清楚。
但我想其意思大概是说人难得有远见,或者说真正有远见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
如果把这句俗语用在核武器这件事上,确实很是到位。
与美国相比,或许德国更有可能在第一时间研制出原子弹。
为什么这么说?其一,德国拥有当时全世界泰斗级的物理学科学家,物理学水平远远高于当时的其他国家(自然也包括美国)。
到1941年底,当美国人还在对能否造出原子弹和原子弹到底有多大能耐将信将疑之时,德国的核物理学家在基本原理上已对铀同位素分离、反应堆、原子弹等基本问题有了大致的轮廓,科研重点与方向已经基本明确。
尤其是,早在1938年12月德国科学家哈恩和施特拉斯曼就已经先于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们发现了铀原子核裂变现象,并于1939年初发表了关于原子核裂变现象的论文。
有此扎实基础,早在1939年9月,德国原子弹研究已经正式立项而顺利开始。
其二,德国拥有制造核武器最关键的原料即铀矿材料。
他们霸占了比利时1200多吨沥青铀矿,还攫取了捷克斯洛伐克丰富的铀矿。
其三,德国拥有发达的化学工业、先进的机械制造业。
最后,就财力而言,德国也是远远超过欧洲和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