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危机与人类选择:超越2012 > 第十五章 不祥之物充斥天下(4)

第十五章 不祥之物充斥天下(4)

2025-03-30 17:35:01

历史不容假设,德国人终究没有制造出原子弹,其原因大概包括这样几条:其一,德国希特勒政权推行的歧视非日耳曼人的政策严重阻碍了德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1933年1月,希特勒当上德国总理以后,对犹太人等非日耳曼民族实施种族歧视和迫害,使身居中欧的大批科学家流亡到美国。

爱因斯坦、玻尔、费米、西拉德等就是在这个时候流亡到美国的。

此外,就在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的这一年,德国就有2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包括11位物理学家被赶出德国的核物理研究机构。

不仅如此,在德国纳粹纵容之下,德国物理学界还对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理论物理学进行围剿。

勒纳是德国的一个物理学家,他曾经于1905年因阴极射线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为配合纳粹迫害犹太人的宣传,他于1936年和1937年期间推出4卷本《德国物理学》。

此书指出,德国物理学,……应说是雅利安物理学……是由种族决定的。

他声称,凡是过分抽象的理论就应视为犹太物理学,犹太物理学可以非常适当地由一个人来代表,……他就是有纯粹犹太血统的爱因斯坦。

他的相对论改变并主宰了整个物理学,但是面对现实时,则毫无立足之处,它甚至连一点真实的倾向都没有。

相对于雅利安科学家对于真理的严肃态度,犹太人极度缺乏体会真理的能力。

杨建邺:《科学的双刃器:诺贝尔奖和蘑菇云》,商务印书馆,2008年1月第1版,第243页。

纳粹政府如此轻视,乃至厌恶理论物理学,很难想像这不会对德国的核物理科学产生阻碍作用。

其二,德国虽然拥有强大的财力,但是那些控制德国科学研究的纳粹分子却对核物理研究缺乏必要的理解与重视,就连好不容易批准下来的200万马克经费也被挪作他用。

特别是在战争后期,穷兵黩武的希特勒已经穷途末路。

为挽救即将灭亡的命运,希特勒于1941年12月不得不下令将德国的工业和科研人员转为为前线服务,一切不能在短期内对战争有用的科研项目,一律不予支持。

弹尽粮绝之下,德国的科学家们纵有鸿鹄之志,也不得不放弃原子弹研制工作,而转行去搞能驱动机器运转的铀锅炉之类的东西了。

其三,德国核物理学家在原子弹研究过程中犯了若干致命性的错误,也大大延缓了德国开发研制原子弹的速度,从而导致德国一开始所拥有的领先地位丧失殆尽。

德国科学家向来存在一种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的倾向,在他们看来,德国物理学当属世界一流;在他们眼中,如果德国人造不出来原子弹,那么英国人、美国人是不可能造出来的。

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事实是,到1940年初,德国科学家对原子弹的研究远远超过英国和美国,但极端自信的德国科学家却在选择加速剂这个关键环节上犯了一个重大错误,他们轻易排除了后来被美国科学家证明是一种最快捷最有效的用石墨作加速剂的做法,最终确定用重水来作为加速剂。

而重水的生产极其昂贵和困难,战前世界上最大的重水生产厂(挪威的电解水厂)每月只能提供10公斤,远远满足不了德国科学家研制原子弹的需要。

正是此关键性技术失误,也导致德国的原子弹研究工作陷入停顿,给美国争取了宝贵的几年时间。

同上书,第2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