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中生有大爆炸之后的宇宙,曾经是一个由中子所组成、极为炽热、密度极高的大火球,其亮度大约是太阳的100亿倍。
随着大火球的快速膨胀和逐渐冷却,这时中子就逐渐蜕变为质子和电子,此后便生成原始的氢,即出现宇宙第一号元素。
宇宙的银河系开始全部由氢所组成,随着引力作用,氢开始凝结为原始的恒星。
当引力收缩而使原始恒星的核心温度上升到700万摄氏度以上时,就开始发生四个氢原子核聚变成为一个氦原子的热核反应,这时就形成了一个发光的恒星。
待恒星核心的氢大部分聚变为氦以后,其核心会再度收缩而使温度变得更高,此时就发生氦聚变成为碳和氧,再进一步升温,生成镁、硅,直至铁等各种宇宙元素。
宇宙的这些基本粒子非常之小,以至于我们采用今天最先进的手段也无法看到它们。
斯蒂芬·霍金与乔治·埃利斯研究提出,宇宙基本粒子的半径是10-13厘米。
【美】克丽丝廷·拉森:《霍金传》,张可平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第51页。
在恒星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中,元素不断演化发展,同时元素还组成分子,由简单的分子变成复杂的分子。
形成生物有机体的所谓致生元素,即氢、碳、氮、氧、磷、硫以及少量的钙、镁、铁;对生命的形成至关重要的致生分子,即水、氨、甲烷、二氧化碳、甲醛等就是在这个阶段生成的。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作为我们生命有机体构成部分的各种元素,都是从最原始的宇宙尘埃中逐步嬗变过来,说得直率一点,再鲜活、再亮丽的生命,从其最终来源来讲,都可以追溯到最古老的宇宙垃圾。
《圣经》中的《创世记》如此说,当上帝把世间万物创造出来之后,决定照着自己的形象和样式创造人,以让这些人去管理海中的鱼、地上的牲畜和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
根据记载,《圣经》中所讲的上帝是用不洁的泥土制造男人,并乘该男人熟睡之际从其体内取出胁骨,制造了另一种人类——女人,因此,上帝制造的女人不过是男人的骨中之骨,肉中之肉。
但不管怎么变化,最终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不过是宇宙垃圾的变形而已。
据说,在希伯来语中,人类祖先的名字叫亚当,其意思就是地或尘土。
《圣经》中的这一传说或许从宗教角度验证了上述人类来自于宇宙垃圾的判断。
人类的来源关于人类的来源,历来有若干种不同的说法,目前通行的观点就是进化说。
在这种学说看来,人类是宇宙世界不断演化的结果。
这种学说提出,我们地球是有年龄的。
科学家通过放射性元素的衰减实验,最终确定地球的年龄为至少大约46亿年左右。
大约在40亿年前的太古代,地球上的碳化合物,逐渐通过化学途径,形成了核酸或蛋白质,然后出现了活体蛋白体,于是形成了地球上最早的原始生物。
此后,历经数亿年的变化,从这些蛋白体内分化出核和膜,细胞于是出现在地球之上。
当然,这个阶段的细胞还只是存在于生活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和由其进化形成的多细胞生物中。
对此,也有专家发现,生命基因曾经以单细胞有机物的形式,存在于38亿年以前形成的古老的石英岩之中。
在13亿年前到57亿年前的元古代,藻类、菌类和海洋无脊椎动物出现。
在大约35亿年前,古鱼总鳍鱼登上陆地,就称为后来陆地脊椎动物的祖先。
约在3亿年前,爬行动物从古两栖动物分化出来。
2亿年前,从爬行动物中分化出哺乳动物,鸟类在稍晚时候开始出现。
大约在7000万年前,哺乳动物中分化出一支灵长类动物。
约在1000万—2000万年前,从灵长类古猿类中,我们人类的祖先来到地球。
而在大约300万年前左右,与其他动物不同,能够制造工具的人类终于形成了。
可见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人类,不过是物种进化过程中最近几百万年前的产物。
自然演化的时间顺序是:宇宙—地球—生命—人类,也就是说,人类是继宇宙、地球、生命出现之后,逐渐进化的产物。
根据瑞典植物学家、分类学家林奈以及其他博物学家的分类,我们人类在生物学上的分类和地位是:真核生物域;后生动物界;脊索动物门;有头类;脊椎动物亚门;硬骨脊椎动物;哺乳纲;真兽亚纲;灵长目;狭鼻下目;人科;人种。
吴蠡荪:《人类寿命学》,上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3—5页。
当然,对以上这种说法并不是人人都予以赞同的。
有学者指出,人类与其他生命以及地球和其他天体,都是宇宙元素在特定时间、特定条件之下按照不同的比例排列组合的产物。
正如同普通人吃的面条、馒头、面包都是由面粉组成,而我们并不能得出面条、馒头、面包谁从谁进化而来一样,同样,我们也不能说,人类就一定诞生在其他生命之后,也不能说生命就一定诞生在地球之后,其实,生命的历史,如同宇宙和地球的历史一样的漫长,一样的古老。
例如,早在1961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罗伯特·迪克就提出如下论点,即:第一代恒星在宇宙早期就产生了,它们由几乎纯的氢原子和氦组成。
那些最早的恒星在做垂死挣扎的时候,我们所知道的碳、氧和氮——这些生命所需的要素——第一次被创造了出来。
当一代代恒星接续着生生死死的时候,宇宙中的化学物质越来越丰富,导致我们目前所观察到的要素大量地产生出来。
按这样的事态,在大爆炸之后,诸如人类这样以碳为基本生命成分的观察者,就是不生活在地球上,也能生存几十亿年。
【美】克里斯廷·拉森:《霍金传》,张可平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第101页。
笔者倾向于赞同后一种学说,但因此问题涉及复杂的宇宙学、考古学乃至量子力学等方面的理论问题,绝不是本书所能予以说清楚的问题,此问题将留待以后的著作去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