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玩弄诡辩之术的哲学家说,世界上没有什么绝对的东西,其实不然。
世界上有一件事情是绝对的,因而也是最无可争议的,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将死亡。
来到地球上的每个人,自呱呱坠地的那一瞬间开始,就在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以各自不同的速度走向死亡。
任何人,一俟死亡骤然降临,在来不及整理空荡荡的行囊间便仓促于浑浑噩噩地收场,让生命返回到原始的黑暗和远古的河流中。
死亡,是对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即生命的最悲惨也是最激烈的否定,简单来说,就是永远消失,它标志着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终结。
在那阴森森的死亡之地,没有门,没有窗户,没有光线照明,没有北风使心恢复精神。
太阳无意在那里升起,而死者每天都呆在黑暗中……【美】亨利·富兰克弗特:《古代埃及宗教》,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12月第1版,第82页。
是的,谁也想像不出人世间还有什么比死亡更恶的东西。
可以说,死亡是宇宙间最大的恶。
尼罗河水孕育着人类最早的文明,埃及人对死亡所抱有的最原始的恐惧,是代表着人类对于死亡的最原始的态度。
透过埃及的《棺文》、《亡灵书》、《大门书》以及汗牛充栋的埃及丧葬文学典籍,我们能深深感知那隐藏在埃及人灵魂深处对于死亡的极端恐惧。
但在对于死亡的原始恐惧之中,也孕育着埃及人对于死亡所抱有的另类希望。
与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的人民一样,埃及人历来以一种冷静的灵魂看待死亡这件事情。
在他们看来,生与死,属于生命的不同表现形式,也是生命的不同阶段。
简单说来,死亡不过是人类在地上生活的延续和翻版而已。
因此之故,在埃及人看来,那些死亡的先辈与他们自己是生活在一起。
活着的人经常给已死亡的亲属写信,与之沟通家庭的情况。
当人们遇到无法处理的难题时,也经常求助于那些死亡的前辈,以唤醒其来评判是非。
与活人一样,死者不仅需要衣食住行,而且还可以与活人一样保持密切的交往与联系。
不仅如此,死者还会与生者一样行使权力。
在埃及人看来,生活在死亡之地的生活也是极端浪漫和写意的。
因为根据埃及《亡灵书》的记载,死者进入并离开来世,并生活在灯心草之地——宽阔多风的地方。
他(指死者——引者注)在那里是强有力的,……他在那里耕地、收获、饮酒、恋爱,甚至做着每一件他在人间做过的事。
【美】亨利·富兰克弗特:《古代埃及宗教》,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12月第1版,第91页。
在埃及人的心中,死者将进入太阳,投入永远的循环之中。
人类通过死亡的特殊形式延续自己的生命。
不仅如此,通过死亡,人类还实现了生命的升华。
灵魂升入天空,身体进入地府!古怪的金字塔文献道出了埃及人对于死亡的希望。
在古希腊人与基督教看来,问题则更加简单。
西勒诺斯(希腊神话中的精灵,酒神的养育者和教师)说过:可怜的浮生呵,无常与苦难之子,你为什么逼我说出你最好不要听到的话呢?那最好的东西是你根本得不到的,这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成为虚无。
不过对于你还有次好的东西——立即就死。
基督教,是以一种厌恶的态度来看待死亡的。
在其看来,人类天生即是罪孽深重。
人类在被上帝创造以后,就因邪恶地滥用自由而背叛上帝,也就是因为这个原罪,而给我们这个世界带来死亡以及其他种种的不幸。
因此,死亡被视为一种惩罚,死亡就是罪孽的工资,或罪的工价。
《新约·罗马书》,第6章。
圣保罗写道: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而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
圣奥古斯都在其经典的《上帝之城》中则进一步阐明:第一批人是如此创造的,以至如果他们当初没有犯下罪,他们就不会经历任何种类的死亡;然而,因为已经成了罪人,他们就受到死亡的惩罚,凡是他们的后代也将受到同样的死亡的惩罚。
【英】约翰·希克:《上帝与信仰的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177—178页。
犹太教的经典《塔木德》也指出:死亡是罪恶所致,没有罪恶的人是永生的。
赛妮亚:《塔木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281页。
总之,人类因犯罪而死亡,死亡是上帝对罪恶深重的人类的一种惩罚。
人类在罪中死亡,在基督中生,便是一个无可规避的结论。
当然,这种思想也许并不是唯基督教所独有。
古埃及孟菲斯神学中的箴言,即:生命给予和平者,死亡给予犯罪者也明显包含着这种思想。
【美】亨利·富兰克弗特:《古代埃及宗教》,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12月第1版,第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