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危机与人类选择:超越2012 > 第二十三章 天下一体(4)

第二十三章 天下一体(4)

2025-03-30 17:35:01

爱因斯坦的超国家体制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一辈子都在为怂恿美国总统罗斯福支持原子弹开发研究,并最终由另一位总统杜鲁门对日本实施核打击,而导致20多万日本平民死亡而感到自责。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爱因斯坦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呼呼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要采取一种超国家世界安全模式,以挽救人类的完全毁灭。

根据爱因斯坦自己介绍,他所提出的超国家主义安全思路是受到英国音乐家戴维斯(Sir (Henry)Walford Davies,1869—1941年)所写的一本名为《力量》的书启发而形成的。

【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出路》,载:《爱因斯坦晚年文集》,方在庆等译,海南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第202页。

爱因斯坦的那种执著、那种认真,真让笔者不由想起中国古诗中的几句话,那就是中国宋代诗人柳永在其名诗《风栖梧》中的两句,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令人感怀至深。

1933年,爱因斯坦呼吁美国人支持建立国际仲裁法庭,以和平解决所有国际争端与不合。

为确保国际仲裁法庭真正发挥作用,爱因斯坦还主张让国际仲裁法庭拥有武力资源,以便以此为后盾,确保相关裁决得到执行。

1934年,爱因斯坦提出,和平问题的真正解决只有通过超国家的仲裁法庭组织才能得以实现。

与现在的日内瓦国际联盟不同,它须有采取相应手段实施其决定的自由。

简言之,它应当是一个建有长期军事机构,或最好还有警察力量的国际正义法庭。

【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论兵役》,载:《爱因斯坦晚年文集》,方在庆等译,海南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第202页。

1946年5月29日,爱因斯坦通过无线电台向世人发出呼吁:我们要活下去的唯一希望就在于创立一个能够运用司法裁决来解决各个国家之间的冲突的世界政府。

这种裁决必须以一个为各国政府都赞成的措辞精确的宪章为根据。

只有世界政府才可以动用进攻性的武器。

任何个人或国家,如果不同意把一切军事力量都集中由超国家权力机构掌握,也不放弃以武力作为反对别国以保护自己利益的手段,那么就不能认为是爱好和平的。

【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对被指责为颠覆分子的答复》,载:《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2009年12月第2版,第255—256页。

1946年,爱因斯坦在其《出路》一文中指出,只要我们不能获得超国家的军事安全,引发战争的各种因素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不可抗拒地把我们推向战争,如果我们不能坦率而坚决地面对以下问题的挑战:即剥夺国家范围内对军事力量的权力并把这种权力转交给超国家的权力机构,那么,对我们而言,对突然袭击的恐惧将比权力的欲望更具灾难性。

【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出路》,载:《爱因斯坦晚年文集》,方在庆等译,海南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第138页。

1948年,爱因斯坦在接受一个世界奖项的颁奖会的演讲中提出:只有一条道路可以通向和平:超国家组织之路。

建立在国家基础上的单方面军备,只能强化普遍的不确定感以及缺乏有效保护的混乱局面。

同上书,第142页。

同年,爱因斯坦在《给苏联科学家的回信》中再次重申:我赞同世界政府是因为我深信没有别的可能的办法能减轻人类所面临的最恐怖的危险。

避免完全毁灭的目标必须高于其他一切目标。

【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给苏联科学家的回信》,载:《爱因斯坦晚年文集》,方在庆等译,海南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第169页。

1955年2月28日,爱因斯坦在给法国历史学家朱尔·伊萨克的信中提出:恐惧、仇恨和微不足道的个人利害关系支配着每一个人的行为,驱使各个国家和人民(也包括科学家)走向最后的灾难。

人们再也分不清究竟谁是主持者,谁是胁从者。

实际上每个人都明白,要是没有超国家基础上的可靠的和平,就只有同归于尽,二者必居其一。

【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对被指责为颠覆分子的答复》,载:《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2009年12月第2版,第3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