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危机与人类选择:超越2012 > 第二十三章 天下一体(9)

第二十三章 天下一体(9)

2025-03-30 17:35:01

东方文化中,自古就有一种天下体系的历史遗产,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体系的评价,笔者与诸多大家之看法可谓大相径庭。

中国政治学家赵汀阳在其《天下体系》中把中国的天下体系理论做了诸多方面的比较,最后得出结论说,唯有中国的天下体系理论才能给我们未来的世界提供一种救世良方,而西方的天下体系存在致命的结构性的缺陷,而无法裨益于人类。

笔者在以前的著作中已经就东西文明之长短作过详细的比较研究,至今对以前所得出的结论也没有任何怀疑。

我一直坚持盆状地理孕育出来的文明必然是一种井底文明,被大海、高山、荒漠所围绕的独特的环境,决定了中国人自古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必然是畸形的。

中国古代君王张口天下,闭口天下,其实他们所说的天下,不过就是这些文墨不通的君主们所能知道的地区面积的想像性的总和。

中国人最早所说的天下,不过就是所谓的九州,大约相当于今天几个省的面积。

挺有意思的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天下,是几何上很整齐的土地,往往都是以都城为核心面向四面八方展开。

当然,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中国古代有一位学者名字叫邹衍,他说天下由81个九州所组成,而中国仅仅是其中之一,司马迁:《史记》,中国辞书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第504页。

但像邹衍的说法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则是仅此一例,附和者空前绝后。

中国人心目中的天下到底有多大谁也说不清楚。

显然,如果一味把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下予以无限的拔高,以期微言大义,而上升到今天真正世界性的天下的层面,实在是民族自大狂的体现。

但是,包括辜鸿铭、胡适、梁漱溟、季羡林、李泽厚、赵汀阳等人在内的中国思想家们企图结合当时世界的需要,以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来改造中国的古代文化(包括天下理论)的做法却值得欣赏。

尽管笔者对这种做法能否取得应有的成果持一种怀疑态度。

笔者在本书中所提出的天下体系与那种谋求某一个或某几个强国对世界的控制不同,也与爱因斯坦和威尔逊所提出的超国家多边治理模式不一样,我们所主张的天下体系是在对传统的社会与政治模式进行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型世界治理体系。

在这种体系下,人类所谋求的不是某一个国家、某一个集团、某一个阶级或者某一个党派对世界的控制,它所谋求的是实现人类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国家——这种在传统体系下的基本行为体,甚至是唯一的行为体,但在笔者所主张的天下体系之中,国家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土围子,将不再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主要行为体,而是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所谓的国家关系将不复存在,一切都是在人类这个大的结合体内予以考量与处置;这种体系所谋求的不是将人类的智慧全部或大部分集中于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相互屠杀,而是谋求把人类的智慧全部转移到用于生产力水平的全面提升以及对与之密切相关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诸领域进行全面的完善和提升;这种体系所谋求的不是建立在国家与国家之间暴力平衡基础上的脆弱而短暂的和平,而谋求的是建立在彻底消除暴力威胁基础上,符合人类最大利益的永久和平。

归纳起来,我们所主张的天下体系所要建立的政治是人类共和国,它秉承如下原则,即如下三大主义:其一是共存主义,即谋求全人类共同的生存,而不是个体的生存;其二是共有主义,即谋求全人类共同拥有这个世界和地球,而不是某一个主体统治这个世界;其三是共享主义,即要让全人类来共同享有人类创造的文明,而不是相反。

第二十五章 走出核怪圈 空转的良知…原子弹变成人类自我毁灭的工具,对那些曾经参与或关注过原子弹研究和制造的科学家们产生了巨大的震撼,这些科学家大多都对此表示一种深深的忏悔和自责。

1945年8月6日,当爱因斯坦在纽约萨朗那克湖边从《纽约时报》的一位青年记者那里知道了日本广岛遭原子弹轰炸的消息时,感到极度震惊。

作为推动美国开始原子弹研究的第一人,爱因斯坦不无遗憾地说:我现在最大的感想就是后悔,后悔当初不该给罗斯福总统写那封信。

……我当时是想把原子弹这一罪恶的杀人工具从疯子希特勒手里抢过来。

想不到现在又将它送到另一个疯子手里。

……我们为什么要将几万无辜的男女老幼,作为这个新炸弹的活靶子呢?马栩泉:《核能开发与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69页。

是年11月,爱因斯坦在《大西洋月刊》发表文章,指出:我认为原子能在可见的将来不会是一种福音,因此我必须说,它当前是一种威胁。

杨建邺:《科学的双人器:诺贝尔奖和蘑菇云》,商务印书馆,2008年1月第1版,第269页。

12月10日,爱因斯坦在纽约诺贝尔大学的一次演讲中,如此说道:作为科学家,我们必须不断警告人们这些武器的危险性,我们要努力使世界人民,特别是他们的政府意识到,除非他们改变相互间的态度,并认识到自己在形成一个安全的未来中所担负的责任;否则这些武器必然造成无法形容的灾难。

同上书,第269页。

1948年7月,爱因斯坦在写给国际知识界和平大会的信中说道:作为世界各国的知识分子和学者,身负着历史重任,我们今天走到了一起,……我们从痛苦的经验中懂得,光靠理性还不足以解决我们社会生活的问题。

深入的研究和专心致志的科学工作常常给人类带来悲剧性的后果,科学家的悲剧性命运使我们帮忙制造出来了更可怕、威力更大的毁灭性武器,因此,防止这些武器被用于野蛮的目的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上书,第269—270页。

其后,爱因斯坦在其发表的《命运攸关的决定》中还继续呼吁:现在该是号召每一个人(不论性别)对可能发生现代文明历史上最大的灾难进行思考的时候了。

……原子战争除了给战争双方带来前所未有的伤亡和毁灭以外,什么也解决不了,用战争解决争端已不再可能。

同上书,第270页。

直到爱因斯坦去世之前,爱因斯坦都利用一切机会呼吁美国不要把科学的发现变成杀人武器,并号召全世界科学家团结起来反对核战争。

素有原子弹之父之称的奥本海默也是最早对原子弹这一科学成就表示怀疑的人之一。

1945年10月16日,奥本海默在接受美国陆军授予洛斯-阿拉莫斯感谢状答词时说:如果原子弹被一个好战的世界用于扩充它的军备,或被准备发动战争的国家用于武装自己,则届时人类将要诅咒洛斯-阿拉莫斯的名字和广岛事件,他借机呼吁全世界人民必须团结,否则人类就将毁灭自己。

马栩泉:《核能开发与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69页。

因发现第93号元素钚而对原子弹的研制工作立下汗马功劳的英国科学家哈恩,在得知日本遭受原子弹打击的消息后,感到十分沮丧,他觉得正因为他的发现,原子弹才得以发现出来,因此他觉得他应该对这十几万人的死亡负有责任。

他在多次场合表示,当他看到自己的科学发现可能带来的可怕后果时,他深深惊恐。

如今,这一切可能性和担心都变成了现实,他觉得自己受到了良心的责备。

第二十五章 走出核怪圈 空转的良知…在广岛原子弹爆炸后几个月,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就已经预见到原子弹巨大的破坏力将给人类文明造成的危险。

美国第一颗氢弹的试验成功更加促使罗素决定采取措施,说服全世界的许多杰出的科学家与其一起发表一个声明,就核战争的危险向各国政府和公众发出警告。

为此罗素于1955年写信给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立即热情回信请罗素起草宣言,并把自己的签名寄给罗素。

1955年7月9日,《关于核武器的声明》,即著名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在伦敦正式发表,共有11位以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主体的著名科学家在此宣言上签字。

在宣言上签字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除了罗素和爱因斯坦外,还有法国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德国量子力学创始人马克思·玻恩、日本介子理论基本原理开拓者汤川秀树等。

《宣言》及其附件如此写道:在未来任何世界大战中肯定要动用核武器,这样的核武器肯定要威胁人类的持续生存,鉴于这样的事实,我们强烈要求世界上的政府认识到,并公开承认,不能通过世界大战实现自己的目的。

因而,我们强烈呼吁寻求和平手段,解决他们之间的种种争端。

同上书,第171—172页。

1957年7月,在《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的号召下,来自10个国家、属于东西方不同阵营的22名科学家,在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的小渔村——帕格沃什首次举行会议,讨论如何评估核武器大规模试验的后果,如何控制核武器和达成全面裁军协议,以及研究科学家如何承担社会责任。

这次会议被与会科学家们命名为帕格沃什科学与世界事务会议,并成为延续至今的著名的帕格沃什运动的开端。

1958年1月13日,世界上43个国家的9000名科学家致信联合国秘书长,要求立即签订一项停止核试验的国际协议。

王仲春:《核武器核国家核战略》,时事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433页。

1988年春天,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获得以色列沃尔夫基金会授予的沃尔夫物理学奖。

霍金利用在耶路撒冷的颁奖典礼也表达了对现代科技发展的隐忧。

他在演讲中说,科学的发展已经证实了,我们是广阔的宇宙中很小的一部分,这小小的一部分要用理性的法则来治理,希望我们还能用法则来治理我们的事务。

然而科学的发展也使我们受到了威胁——它会毁掉我们的一切……让我们尽量地能够促进和平,确保下个世纪以及更远的将来我们人类还能继续存在。

【美】克里斯廷·拉森:《霍金传》,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第106页。

显然,霍金的这段言论是针对核武器的发展,因为到现在为止,只有核武器才是霍金所讲的能够导致人类毁灭的科学。

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到,不管这些科学家和哲学家、思想家们如何义愤填膺地表达了他们对于核武器的担忧,但这些建议与顾虑大多停留在空气振动阶段,并没有产生什么巨大的实际效果。

其原因特别简单:首先,这些科学家大多是当年核武器开发的积极推动者,现在却又振振有词地反对核武器,这种前后矛盾的情形确实很难让人信服。

其次,并非所有的科学家都坚持同样的观点,相反则有很多科学家坚持认为应该制造出更多的核武器以用于战争。

例如,同样是美国第一个原子弹的参与者,维克多·韦斯科夫则依旧认为他们制造原子弹是正确的。

他反复提出,当时的情形与现在大不相同,希特勒正在研制原子弹。

德国战败后,日本人疯狂地抵抗,给美国造成巨大的伤亡,他觉得当时至少要制造10个以上的原子弹才能使日本屈服。

肯尼斯·加尔布雷思:《核击日本》,王宏林编译,京华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226页。

第二十五章 走出核怪圈 空转的良知…当然,让这些科学家的良知最终处于空转的根本原因,还是他们仅仅是供国家政府部门使唤的文人,最多算得上御用科学家而已,纵使才高八斗,经天纬地,也不过是一介书生罢了。

再说了,到了20世纪40年代以后,人类科学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国家主导下的大科学时代了,没有国家的支持,任何人想作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是极端困难的。

研究科学史的人们或许知道,在20世纪40年代前后那段时间,科学家基本上是自由自在的,可以说是单干式的。

德国的科学家伦琴一个人在实验室里专注地观察由阴极射线引起的奇怪现象,就连他的助手和妻子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

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子承父业,在偶然中发现了铀射线。

波兰科学家居里夫人在没有任何人的帮助下,在棚屋里又干粗活又作精密的仪器观察,这才发现了放射性的元素钚和镭。

这个阶段的科学家是自由的,也是快乐的。

当居里夫妇在夜间看见他们经过千辛万苦才提炼出的镭发出美丽的幽光时,他们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每当有重大发现,总要放开喉咙高唱:前进,基督的信徒们!而且不无骄傲地说:这是我掀起了波浪!肯尼斯·加尔布雷思:《核击日本》,王宏林编译,京华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5—6页。

但与之同时,捉襟见肘的财务状况也经常让这些科学家们遭遇困境,使之无法将心爱的科学研究予以推进。

不过在这段时间之后,情况不一样了,经常因经费问题而陷入绝境中的科学家日益被纳入国家的体系中来,由国家提供巨大的财政支持为科学家们开展科学研究提供前所未有的支持,但从此以后,这些科学家们也失去了应有的自由。

也正是因为上述这些原因,决定了科学家们只能根据国家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活动,而不是相反。

科学家的意见或观点永远只能说对政府的决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无法左右政府的决策。

关键是当科学家们的自由被政府收购以后,他们就再也没有权利来支配自己所创造的成果了。

在人生的途中,我迷失在一个黑暗的森林之中。

……我怎么会走进那个森林之中,我自己也不清楚。

【意大利】但丁·阿利基埃里:《神曲·地狱》,第1篇。

这是意大利诗人但丁·阿利基埃里的困惑,世界上有哪个科学家不具有与但丁同样的困惑呢!遏止论:十足的乌托邦维持目前世界眼下和平的体制,可用均势二字概括之。

所谓均势体制,采用西方学者法泰尔的定义,就是:一种任何一个大国都不享有主导地位和不能对他国发号施令的事态【英】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11月第2版,第80页。

均势体制,建立在两个基本的政治概念的基础之上:其一,国家至上论。

该理论主张,国家是神圣的,只要是为了国家的福祉,在国际事务中采用任何手段都是合法的。

此理论是对欧洲中世纪世界道德观的反动,自17世纪以来就成为主导西方国际政治领域的不二信条。

其二,制衡学说。

亚当斯·斯密的《国富论》所倡导的自由主义经济学说延伸到国际政治中,必然也使人们坚信,每个国家在追求自己的政治私利的同时,无形中将对其余各个国家的安全与进步作出贡献。

反之,如果无节制地扩张自己的权利而不顾及其他国家的利益,必然也将导致他国的本能反抗,因而也会对其利益构成破坏。

第二十五章 走出核怪圈 空转的良知…此种名为均势的国际关系体制,从理论上讲,如果安排得当,本可以起到促进世界和平之功效。

但理论毕竟是理论,实践中的均势政治,就是俗话中的无政府主义体制,在此种体制下,以邻为壑,以邻为敌是每个国家的习惯性思维。

在每个国家的围墙之内,每时每刻都在策划对别国进行攻城略地的阴谋,乱世出英雄,有枪就是草头王。

这种体制,随时都有可能将人类拖入战争的深渊。

维持目前世界秩序的均势机制,并非自古如此,理所当然。

相反,无论是东方,还是在西方,在很长时间内都是一种例外。

实行此种机制的,在西方仅见于古希腊城邦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以及近300年来的欧洲地区。

在中国的大一统王朝,即夏、商、周与秦、汉之间的春秋战国年代,是施行均势政策的典型时期,三国时期也是如此。

在战国年代,描写诸霸相争的《春秋》,取代了充满鼓乐升平的《诗经》,现实中的世界,被大大小小的诸侯王国所分割,各国之间完全依靠实力(包括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平衡来维持其脆弱的和平。

各个国家只能指望以暴力制衡暴力、以战争制衡战争来维持社会的平衡。

在这种情况下,战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旋律,战争成为国家的唯一目的,为了国家的利益,全体国民都可能被迫奔赴前线,充当把别人变成炮灰的野兽或自己变成炮灰。

根据《孟子》一书的记载,战国年代,各个国家之间除了战争还是战争,凡是年龄十五岁以上的百姓都必须服兵役,投降士兵中四五十万人一起被活埋的事情比比皆是。

厚黑政治主宰一切,各列强是轮番上阵,城头变幻大王旗,各行霸道数十年。

各国君主无不以争地杀人为合大义,以灭国屠人为有大功,康有为:《大同书》,华夏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92页。

他们无不嗜血成性,草菅人命。

弱夫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有饥色,野有饿殍,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便是对那个时代的最好的写照。

在欧洲实行300年的均势体制,同样给人类造成无穷的灾难。

这种体制犹如一个战争孵化器,两次世界大战就是这种病态体制的杰作。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数亿条生命成为极少数疯狂政治家的陪葬品,人类精心造就的文化被彻底断送。

人类告别那两次世界大战已达半个世纪之久,但人类对两次大战的血腥依然记忆犹新,惨不忍睹。

核武器虽然拥有无限的威力,但在遏止战争的发生方面却是无能为力的。

众所周知,美国的核武器,并没有阻止北朝鲜的金日成与南朝鲜的李承晚在1950年决战朝鲜半岛。

核武器没有阻止埃及、叙利亚在1973年进攻当时已经拥有核武器的以色列。

在1982年的福克兰群岛危机中,英国的核武器也没有帮助英国制服弱小国家阿根廷。

1956年前苏联军队进入匈牙利,1979年进入阿富汗,美国与北约的核武器同样没有起到多少作用。

同样道理,俄罗斯拥有的核武器在阻止美国与北约军事力量进攻南斯拉夫时是软弱无力的,而美国的核武器也没有阻止基地组织对其发动的9·11灾难性事件。

因此,均势体制,就是恐怖体制,要摆脱人类走向灭亡的进程,人类必须对目前的体制进行彻底的改造。

第二十五章 走出核怪圈 空转的良知…从方案走向行动我们提出彻底地、无条件地且迅速地废除核武器的理由很简单,一是因为核武器具有足以将整个人类社区予以彻底摧毁的无限的破坏力。

美国的诗人赫尔曼·海泽顿曾经以诗人的语言对核武器做了这样的描写:这个炸弹是如此可怕,威力如此巨大,人世间任何语言都不能将它描述。

这个世界尽管如此坚实,在它面前,刹那间就会变成一块稀泥。

肯尼斯·加尔布雷斯:《核击日本》,王宏林译,京华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231页。

古老西方预言中那种说瘟疫一旦来临,人类眼睛烧得由头颅里突出来,毛发脱离人体等,不过就是对核武器肆虐人间造成惨相的活脱脱的验证。

根据权威资料统计,仅美国所贮存的核武器就足以把人类居住的地球至少摧毁100次以上。

也正是因为核武器,才使得今天的我们成为第一代可以迅速地彻底地摧毁人类文明的人类。

【美】罗·麦克纳马拉等:《历史的教训: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建言书》,张立平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71页。

二是只要人类一天拥有核武器,就存在随时把核武器投放战场用于自相残杀的可能。

恰如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其回忆录中所形容的那样,即没有人能‘赢’得战争。

可是,只要核武器存在,就永远有被人使用的危险;一旦发出第一个核武器,谁知道会有什么结果?【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林添贵译,海南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第755页。

基于以上两个不容反驳的原因,对核武器,我们人类必须坚持无条件予以全部废除的态度,这没什么可以讨价还价的,任何侥幸心理都是对人类的犯罪。

自从人类第一颗原子弹诞生以来,先后出现过四次废除核武器运动的高潮。

第一次是出现在1945年到1947年之间,当时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势力已日暮途穷,饱受战争之苦的世界人民终于看到了和平的曙光,然而广岛和长崎的悲剧再次使世界陷入战争的恐惧当中。

这次无核运动的推动者主要是以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Los Alamos Laboratory)主任罗伯特·奥本海默()为代表的科学家,他们起草了《弗兰克报告》(Franck Report),提出了控制和消灭核武器的建议,包括公开核技术,把核能置于严格的国际管制之下,使核武器的生产和使用非法化。

美国政府在他们的推动下成立了原子能国际政策专门委员会,研究如何对核武器进行国际管制,并向美国政府提出政策建议。

该委员会于1946年3月向杜鲁门总统提交了艾奇逊—利连索尔报告(Acheson-Lilienthal Report),建议成立一个权威性国际机构,全面管理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

这个报告的政策思路一度为杜鲁门政府所接受。

1946年6月,美国在国际原子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交了以艾奇逊—利连索尔报告为蓝本的巴鲁克计划(Baruch Plan)。

与前者相比,此方案增加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不能行使否决权等针对前苏联的内容。

前苏联以该计划企图以国际体制保障美国的核垄断地位为由,拒绝接受,并提出了葛罗米柯计划(the Gromyko Plan),要求在建立国际管控制度前宣布核武器为非法,并要求保留否决权。

当美苏僵持不下时,前苏联于1949年8月成功进行核试验,结束了美国对核武器的垄断,开启了美苏核对抗的时代。

第二十五章 走出核怪圈 空转的良知…第二次出现在里根政府上台、美苏冷战正酣的20世纪80年代。

美苏关系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缓和后,在里根上台后再次进入激烈对抗时期。

里根不接受相互确保摧毁的核威慑概念,上台伊始就提出一整套核战争观点,认为核战争不仅可以打,而且可以有控制地打,长期地打,以天空为基地打。

他推出了轰动世界的星球大战计划,企图发展天衣无缝的战略防御系统,核大战阴云一时笼罩全球。

在此阶段,美国学者、著名撰稿人乔纳森·谢尔(Jonathan Schell)于1982年出版的《地球之命运》(the Fate of the Earth)一书,以冷酷的笔触描写了核浩劫(the nuclear holocaust)后的地球,成为当年的畅销书,对公众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美国民众的强大压力下,里根开始冻结部署新式核武器及在西欧部署导弹的计划,以缓解美苏之间剑拔弩张的局势。

此时,前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所谓的新思维。

他在1986年1月15日发表的讲话中,提出到2000年前分步骤完成全面消除核武器的计划。

同年,里根总统和戈尔巴乔夫在雷克雅未克会面,讨论了消除核武器和远程弹道导弹的问题。

1987年,美苏达成《中导条约》,同意消除所有携带核弹头的中程导弹。

第二次无核运动的特点是自下而上地发动了民众、部分精英和媒体,但是基本没有成功的希望。

因为核武器已经成为维系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战略平衡的杠杆,要想实现无核世界,必须首先改变整个国际体系,而这在当时美苏冷战达到顶峰之时是不可能的。

第三次出现在冷战结束后的90年代中后期。

20世纪90年代以美苏对峙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解体拉开帷幕,美、俄综合国力对比出现严重失衡,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享有绝对军事优势,核武器在国家战略和国际政治中的作用大大下降,美国国内重新出现了要求实现无核武器世界的呼声。

诸如史汀生中心、美国科学家联盟和国家科学院等美国智库开始研究废除核武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陆续发表了一些研究报告,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史汀生中心于1995年2月开始陆续发布的有关核问题指导委员会的报告,为报告提供咨询的有不少在任和前任政府官员和军队将领,包括前北约司令安德鲁·古德佩斯特(Andrew )上将,海湾战争时任联军空中部队司令、后任美国航空航天总部司令的查尔斯·霍纳(Charles )上将、前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Robert )以及主持撰写第68号国家安全委员会文件、并于80年代担任美苏裁军谈判首席代表的保罗·尼采(Paul Nitze)。

这些著名的冷战斗士公开质疑美国核态势,要求全面废除核武器,引起美国、甚至其他国家智库和非政府组织的讨论,并最终影响到一些国家的政府。

澳大利亚工党政府于1995年11月成立了消除核武器堪培拉委员会,该委员会于次年8月向澳政府提交堪培拉报告(the Canberra Report),并于同年9月向联合国散发了这一报告。

这份报告明确提出,核武器对全体人类及其生存环境提出了不能容忍的挑战,但在极端敌对的非同寻常的年代建立起来的核武库仍然存有成千上万吨的核武器,因此,那种认为核武器可以永久保留但永不使用——不管是偶然的还是通过决定——的说法都是缺乏可信度的。

在这种情况下,完全安全的唯一办法就是消除核武器并确保永不再生产它们。

【美】罗·麦克纳马拉等:《历史的教训: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建言书》,张立平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29页。

第二十五章 走出核怪圈 空转的良知…1998年8月印度和巴基斯坦进行核试验后,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提议资助日本国际事务研究所成立核不扩散和核裁军东京论坛。

该论坛于1999年7月提交了题为《面对核危险:21世纪的行动计划》的最后报告。

其后美国国内形势出现反转,1999年美国国会未批准《全面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2001年9·11恐怖事件后美国先后对伊拉克和阿富汗发动战争,2002年小布什政府宣布退出《反导条约》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

这一系列事件使核武器和核威慑的重要性再度上升,第三次无核运动也是无果而终。

第四次则以2007年美国四位前政要——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Henry )、乔治·舒尔茨(George )和前国防部长威廉·佩里(William )、前参议员萨姆·奈恩(Sam Nunn)——在《华尔街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为开端。

由这四位世界级名人引发的禁核运动正以蓬勃之势席卷全球。

这四位重量级人物在其文章中,认为世界正濒临进入新的危险的核时代,呼吁所有核国家继续大幅度削减核武器,并尽快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争取建立一个无核世界。

George ,William ,Henry and Sam Nunn:A World Free of Nuclear Weapons,The Wall Street Journal,January 4,2007.美国《外交》杂志刊登已故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与艺术科学院院士潘诺夫斯基的文章,对布什政府采取的核武器政策进行批评,主张美国应该朝着彻底销毁核武器的目标努力。

Wolfgang :Nuclear Insecurity ,Foreign Affairs ,September/October 2007.是年3月,美国著名核武器设计师约瑟夫·马特兹称,美国对核武器政策讨论的重点应放在削减核武器上,而不是如何去建造核武器。

Wade Boese:Lawmakers Sideline New ,Arms Control 月,卡内基国际防扩散大会召开,会议提出,核裁军比其他任何问题都重要。

会议还呼吁所有核武器国家应该在维持一定核威慑的前提下,大量削减核武器,降低核武器的重要性。

2007 Carnegie International Nonproliferation Conference:Tomorrow\'s Solutions。

转引自:《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评估》,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编,时事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第107页。

也正是在此推动之下,美国的两大政党在其后的总统选举中,都把大幅度削减核武器作为自己的施政纲领。

2009年4月5日,坐上美国总统宝座的奥巴马在布拉格发表无核世界讲话,承诺为彻底销毁核武器而努力,提出推动核裁军、强化防扩散机制、打击恐怖主义等主张。

美国的主张立即获得其他国家的响应。

该年4月27日傍晚,日本外相中曾根弘文在东京发表题为实现零核的条件——世界核裁军的‘11项指标’的演讲,阐述日本的核裁军政策,提出以实现无核武器世界为目标的11项主张,内容包括三大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有核国家的核裁军措施,包括美俄两国加强协调和起到带头作用;第二个方面是整个国际社会的措施,包括禁止核试验、禁止生产用于核武器的核物质等;第三个方面是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措施,包括进行民用核能的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保障措施、防止核恐怖主义等。

5月,俄罗斯发布《2020年前国家安全战略》,将彻底销毁核武器纳入战略视野,并明确提出要始终如一地向无核世界迈进。

7月,英国发布题为《迈向2010之路——应对21世纪核问题》的蓝皮书。

第二十五章 走出核怪圈 空转的良知…一轮接一轮的核裁军运动,推动着人类不断朝着彻底销毁核武器的方向前进。

2009年9月24日,联合国安理会召开首次核不扩散与核裁军专门会议,安理会15国悉数与会,并通过由美国起草的1887号决议,号召各国推动核不扩散和核裁军努力,为全面消除核武器创造条件。

或许也正是在这种表象的影响下,一位名字叫理查德·罗兹的美国人在其所著的《原子弹的黄昏》中作出一个充满自信的预言:我们发现自己生活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正朝着一劳永逸地消除核武器大步前进。

【美】理查德·罗兹:《消除核武器,世界将更加安全》,载:《参考消息》,2010年10月6日第12版。

但是,对到目前全球范围内的核裁军活动到底取得什么样的成效,各方评价并非正面。

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专家们看来,迄今为止,核裁军的各方面进展虚多实少,并无实质性突破,具体表现在这样几大方面:①美国无意对其核战略做根本调整。

美国总统奥巴马称,只要存在核武器,美国就需要维持有效的核威慑力量。

美国国会出台的《战略态势评估报告》也认为彻底销毁核武器的条件并不成熟,美国应该维持三位一体的核力量结构,并对核武器进行升级换代。

②因美国与俄罗斯之间的核裁军谈判都是立足在以相互确保摧毁为基础的核遏制战略之上,因此,这两个核大国之间的所有与核武器有关的裁军协议其军事意义是极其有限的。

③鉴于其他核武器国家在核武器的拥有量上与美俄两国差距较大,美国对推行核裁军兴趣不大。

换言之,目前美国高唱‘无核世界’主要是为了推动防扩散,而不是急于搞多边核裁军。

由美国起草的联合国安理会核峰会决议以防扩散为主,核裁军篇幅短,内容虚,反映了美国当前努力的重点。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评估(2009/2010)》,时事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105—106页。

而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披露的情况来看,所谓核裁军活动,表面上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其实不过就是一场场闹剧而已,每场都是一幅令人失望的讽刺画。

由该研究所推出的权威报告《SIPRI年鉴2009:军备、裁军和国际安全》承认:2008年,五个法律上承认的核武器国家和四个事实上的核武器国家部署的实战核武器的数量总体上有所减少,但报告指出,这种减少主要是由于俄罗斯和美国使战略核运载工具上的弹头迅速退出部署状态以满足《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所规定的弹头限制。

俄罗斯和美国的核武器加在一起占世界核武器总量的90%以上。

然而,美国核武库的削减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停留在纸上,包括把弹头的所有权从国防部移交给能源部。

【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年鉴2009:军备·裁军和国际安全》,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译,时事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第497—498页难怪,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透过其报告《大趋势:2020年的世界》释放如下信息:在未来10来年时间中,全球范围内的核竞赛不仅不会减弱,而且会加剧;核战争发生的概率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多。

报告称:目前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将继续加强其核威慑的能力,并且几乎肯定会改进其发射系统的可靠性、准确性和致命度,并发展其穿越导弹防御系统的能力。

任何一个国家公开炫耀其核能力都将进一步使目前的防止核扩散机制的信誉受到损害,有可能引起势力均衡的破坏,并使得冲突升级为核战争的危险性增大。

不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尤其是中东地区和东北亚——也许也会决定发展核武器,因为他们清楚地看到他们的邻居和地区竞争对手也在发展核武器。

此外,核技术扩散者们的帮助将使更多的国家减少其发展核武器所需要的时间。

【美】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大趋势:2020年的世界》,相蓝欣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9页。

看到这里,真让我们为人类的未来感到绝望。

第二十五章 走出核怪圈 空转的良知…以核武器为代表的超级能力的疯狂增长以及人类邪恶本性的蔓延,使得我们人类随时会毁灭于核爆炸之中。

人类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去务虚了,人类再也不能像对待其他事情那样,往往等到彩排才去物色主角,临到阵前才去磨枪了。

眼下最需要的就是行动,唯有立即行动,才能延缓人类末日的来临。

在对各种核裁军方案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人类必须实实在在而且要迅速地按照如下的规划来开展裁军行动:第一步,无条件承诺。

无论是那些已经宣布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还是那些已经被查实实际上已经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抑或那些还企图挤进核俱乐部的国家,都必须把建立一个无核世界无条件作为自己的国家目标。

借助国际立法活动,确定从某一个具体时间为开始,把以军用为目的的核扩散行为定性为一种与种族大屠杀一样危及人类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此行为不仅将受到国际社会的道德谴责,而且将遭受国际社会司法机构的联合制裁和打击。

此条可以修正案形式载入《联合国宪章》。

第二步,大国先行。

目前世界上的核武器绝大多数掌握在联合国的几大常任理事国的手中,直到今天任何人既看不出为什么这些大国能拥有核武器而其他国家则不能拥有核武器的道德理由——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是那些无核国家在想到那些拥有核武器的大国时最常想起的一句话,此外人们也看不出世界人民何以能相信这些大国能够负责任地使用这些核武器而其他国家则会滥用这些东西。

因此,这些核大国能否率先垂范,带头进行核武器归零化运动,对于能否建立一个真正的无核世界至关重要。

可以这么说,能否建立一个无核世界,完全取决于核大国能否彻底销毁它们所拥有的核武器。

应该承认,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中国等五大常任理事国,到目前均就建立一个无核世界作出明确承诺,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国家提出明确的核裁军计划和具体日程表。

如果这种态势继续下去,势必让那些潜在的核俱乐部成员怀疑这些大国提出进行核裁军的真实意图。

对于这些核大国,真正的对世界负责的核裁军行为应该包括如下内容:①所有核力量应当取消戒备;②所有核弹头应当撤离发射架;③所有非战略核武器应当停止部署;④停止一切核试验;⑤五大国承诺相互之间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并不得对非核国家使用核武器;⑥削减和销毁核弹头必须有明确的时间进度表,并有一套严格而周密的核查机制,且要绝对置于世界人民的共同监督之下。

当然,在推进大国先行计划时,还必须把那些联合国安理会中拥有核力量的非常任理事国纳入其中。

第三步,全球性废核阶段。

在各核大国之间就削减和销毁核武器进行磋商并逐步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同时,全球所有拥有核力量的国家也必须同时进行相关活动。

当各个核大国按照彼此认可的削减比例(如70%)和削减的绝对量(如100枚)达到一定程度时,所有核国家都应在此基础上签订全球削减和销毁核武器条约,确定一个最终废除核武器的行动计划。

以上内容主要来自于诸如《堪培拉消除核武器委员会报告》等文件,这些任务中没有一项是容易做到的,但也没有一项是不可能完成的,关键是取决于核国家的政治家与国民们是否具有建立持久世界和平的诚意,是否愿意为维持人类的可持续性生存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个无核的世界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我们可以预言,在一个无核的世界上,美国与俄罗斯的关系肯定与现在不同,阿拉伯世界与以色列的关系,巴基斯坦与印度的关系,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肯定与现在不同。

人类虽然依然会遭遇众多危机乃至灾难,但人类再也不会担心一夜之间就被炸得灰飞烟灭,而回到人类最原始的来源状态——宇宙尘埃。

唯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人类才有可能建立起真正的而且是永久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