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动荡的年代(18)

2025-03-30 17:41:52

数十年来,罗斯柴尔德家族一直认为欧洲大战对他们的金融地位是最大威胁——其程度甚至超过了一场革命。

在1854年3月,战争来了。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克里米亚战争居然是源于天主教与东正教教士之间关于一个耶路撒冷圣地所发生的争执。

其真实的背景情况是,这是对俄罗斯对没落中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特别是多瑙河地区的公国像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以及黑海地区可以拥有多大权力这样一个老问题的再现。

这一次,与1840年时候的情况相反,法国和英国站在了一起,前者是为了瓦解神圣同盟,而后者除了想给沙皇点教训外没有其他原因,那些标榜自由的人觉得,由于沙皇在1849年镇压了匈牙利革命,他应该受到惩罚。

5年前还作为中欧裁判者耀武扬威的沙皇,此时却发现他被神圣同盟的其他成员所孤立了:奥地利正与西方势力搞得火热,根本不会参战,普鲁士则继续奉行其休养生息的政策。

皮埃蒙特区由于信奉这样的理念,认为任何战争都会削弱奥地利对意大利的统治,而加入到了当时的普遍奉行的反俄阵营。

如果考虑到俄罗斯提出这个合并要求是多么迅速,那么这场战争就显得异乎寻常的漫长。

第一场真正的军事行动发生在1853年夏天,当时沙皇命令部队进入多瑙河的那些公国,而英国和法国的海军靠近达达尼尔海峡。

到10月份俄罗斯与土耳其发生正面冲突时,俄罗斯已经有效地放弃了他们曾经提出的作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中基督徒唯一保护人的要求;因此,法国和英国不得不越过这些公国和黑海地区进行作战。

但是到1854年6月,沙皇答应奥地利人他可以从这些公国撤出,战争就只剩下在黑海地区进行。

因此,为了对1841年的《海峡条约》按欧洲势力均衡的原则进行修改,法国和英国的军队在克里米亚登陆,行动的直接目标是占领塞瓦斯托波尔。

早在1854年11月,俄罗斯政府就同意了这一点(还是担心奥地利参战),但因为法国和英国仍然无法决定这一条款的真实含义,战争就一直没完没了地拖着。

在尼古拉一世于1855年3月去世后曾经希望找到一个谈判基础的尝试再次不了了之。

相反,俄罗斯鲁莽地决定拒绝任何对他们在黑海的海军军事力量进行限制的举动,这刺激了西方列强彻底结束战争的信心。

塞瓦斯托波尔在9月8日被攻陷;法国提出了一些新的战争目标;最后在巴黎的国民大会上(1856年2~4月),危机终于画上了句号。

黑海获得了中立;俄罗斯失去了比萨拉比亚(现代的摩尔多瓦)的大片地区,法国和英国同意保证保护土耳其以后的独立。

现实中,这些条款的效力可以保持到俄罗斯从战败中再次崛起——最后大约是持续了20年,这是沙皇行政体制缺陷的一次伤痕累累而且损失惨重的大暴露。

胜利一方最值得夸耀的成就是通过合并多瑙河地区的公国创立了罗马尼亚,这个目标实现于1859年——但有些目标是当初宣战的时候并没有想到的。

克里米亚战争真正的原因及其意义与罗斯柴尔德家族并没有很大关系。

为什么是这样呢?对于罗马和希腊的教士之间关于基督教遗址的争吵,耶路撒冷犹太医院的建设者并不感兴趣。

他们在多瑙河公国也没有铁路利益。

对于黑海的国际地位,罗斯柴尔德伦敦公司早已经做了明智的决定,不参与仅基于经济原因的敖德萨粮食出口业务。

在列强间发生的一场战争——其实是任何的战争——注定会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破坏性影响,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实际的后果,如表2-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