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重新崛起(25)

2025-03-30 17:41:51

或许他们之间的关系中最独特的方面在于信仰模糊。

按照夏洛特的回忆,迪斯雷利对待自己犹太人的根总是很矛盾。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她在1866年写道,当我斗胆宣称,蒙蒂菲奥里家族、莫卡塔家族和林多家族的亲缘关系,路易莎·德·罗斯柴尔德夫人非常荣幸地成为他的表亲时,他居然被惊吓得茫然失措;但是连老天都搞不明白的是,不知道迪斯雷利想的是什么,尽管伦敦到处都是他的亲戚,但他对他们的存在根本毫不在意。

但当他们讨论宗教问题时,两人发现了太多的共同点。

在1863年,他送给了她一本欧内斯特·勒南Ernest Renan,1823~1892年,法国文献学家、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写有系列著作基督教起源史。

——译者注最新出版的,在当时引起了很大争议的《耶稣生平》(Life of Jesus)。

她觉得勒南在剔除基督神话色彩方面的尝试很精彩,但她对他的犹太背景的描绘持保留态度:读起来就像是由一位热情洋溢的诗人写出来的美丽诗篇,诗人受到鼓舞去揭示真理,用满腔的柔情、无限的敬仰以及炽热的情怀来揭示它。

对于那些有知识的犹太人来说,我相信他们不会对书中主要人物——这个创造了统治世界长达1 800年的基督教的伟大宗教缔造者——的处理觉得有任何新意;但很多我们的教友对于被勒南描写成这种刻板、令人厌恶的形象深感痛心。

当偏见最终开始消散的时候,看到一个长期遭受迫害的民族正在忍受着那些冷静的读者和诚实的思想者将我们嘲笑为不可救药的肮脏、冷漠、狡诈,甚至是顽固、铁石心肠又小肚鸡肠的时候,更是让我们无法释怀。

一个伟大的作家表现得如此公平和公正,特别是在表达他的见解方面——他的判断是如此准确、他的感情似乎是如此纯粹和高贵,不应该通过介绍如此极端的阴暗面来拔高他的伟大形象——就好像是他觉得需要通过诽谤犹太人来弥补宗教世界中从全人类利益的全部主体中最伟大、最至高无上的部分所拿掉的那部分特权。

10年以后,迪斯雷利非常感谢她送给了他一本她写的《致辞》。

我读了您写的书,感同身受而且充满了敬佩。

他写道,弥漫在全书中的那种柔情,以及那些虔诚和令人振作的情感,肯定能触动所有信徒的心灵。

昨天晚上(在安息日的圣洁气氛中)我有幸朗读了一篇,它表现出来的虔诚及深远意境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听众……迪斯雷利所有的小说都应该按照这种方式来理解。

在《科宁斯比》中,希东尼亚的性格特点按照布莱克爵士的说法,是列昂内尔和迪斯雷利本人的交融。

说得更准确点,他具备了列昂内尔的背景、专业技能、宗教、性情,甚至也许是外貌(面色苍白,眉毛浓密,深邃的眼眸里写满了睿智),但他的政治理念和哲学观点则是迪斯雷利的。

因此,他告诉我们,他的父亲在半岛战争中发了财,然后 决定移民到英格兰,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很多商业网络。

他在巴黎和会后到达这里,随身带来的是他的巨额资本。

他把所有的资产押在了滑铁卢贷款上,这个举动使他变成了欧洲最大的资本家。

战争结束后,他和他的兄弟们将他们的钱借给了欧洲国家——法国想要一些,奥地利更多一些,普鲁士要一小点,俄罗斯要几百万——他成为了世界金融市场的主宰和领袖。

年轻时候的希东尼亚具备了一个银行家的所有技能:他是一位非常有造诣的数学家,而且完全掌握了主要的欧洲语言,这些技能通过到德国、巴黎和那不勒斯的旅行而得以磨炼。

他冷静得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对这种品质的描写花了很大的篇幅(例如他对感性的东西总是缩手缩脚,而且常常用一些尖刻的话语来搪塞)。

我们甚至读到了他对室外体育运动的热爱……是他的精力的安全阀。

还有一段细节的描写,而这些细节只可能出现在巴黎的某一家罗斯柴尔德酒店。

很有意思的是,希东尼亚也是小说主人公的情敌:主人公错误地怀疑他深爱的艾迪丝是希东尼亚追求的目标,尽管最后披露出来的结局是冷血的希东尼亚自己本身是另外的人所暗恋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