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食王传全集 > 第九十九章 算不上火锅的火锅

第九十九章 算不上火锅的火锅

2025-03-30 17:43:51

等从皇宫里出来,已经过午,王况很是腹诽,李老二也忒小器了点,不留自己在宫里用饭,想见识见识下御膳是什么样的都不能,而且在宫里也没能见到李老二的几个儿子,不是王况想和他们套上交情,只是他的好奇心而已,他可不敢随便和某个人走得太近,据他所知的是,唯一只有李治比较安全点,其他人最后不是落得被贬就是被杀的可悲下场www.bxwx.org首发在宫里忙乎了半天,饿得前胸贴后肚了。

倒是徐国绪很是过意不去,非得要陪着王况去林家一起吃酒,说是皇上吩咐了,这些天里他就专职陪着王况转。

鬼知道他是真过意不去呢,还是惦记着王况做的吃食,但王况刚来,也不可能在林府自己做吃食。

因此在汇合了黄大及林家在外面等着的家丁回到林家后,徐国绪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不过,林家人对王况的到来倒是很欢迎,林荃淼自是不用说,等着与王况一起进餐,就连林翰也和林老太爷一起等着王况。

可以说,这两年,王况带给林家的改变是巨大的,先是友粉让林家小赚了一笔;接下来的辣椒酱,就更让林家在长安一时间是声名大振,为了得到几罐辣椒酱,平素里对林家瞧都不瞧上一眼的豪门大阀现在总也是派了管事的过来套套交情,就连御使台的官员若是得到什么不利于建安的信息,也会偷偷点醒一下林家。

林老太爷其实并不老,不过六十岁出头,去年才办的大寿,联想到林翰林明两兄弟也不过三十多不到四十岁,这林老太爷在这个时代也算是晚婚晚育的典型了。

可以看得出来,林家完全把王况当做了自家人,中午用餐的时候林家女眷根本没有避讳,几个大老爷们在这桌吃,女眷们就在旁边一桌吃,中间只立了道屏风,这还是因为有徐国绪在,要不连屏风都懒得设。

也是因为徐国绪只是个宦官,时人眼中,宦官算不得是男人的,一般女眷也都不用避,加上唐风开放,若不是因了礼仪所束,谁会管那么些?没见螨清后妃都是光着身子被太监用被单裹着送到皇帝那的么,完事后还是要光着身子让太监用被单裹起来送回去。

席上徐国绪所有的菜都是浅尝则止,林荃淼更是夸张,夹起一筷子菜,脸上表情说有多痛苦就多痛苦,一边吃一边摇头,没吃几口就放下了。

林老太爷眼睛不大好使,没看见,只有林翰,本来当着徐国绪的面也不好说什么,后来见实在太不像话,先是狠狠瞪了林荃淼一眼,不管用,就桌底下踢了一脚,还是不管用,林荃淼只老实了一会又故态复萌,这下林翰火大了,抄起筷子当头就给了林荃淼一下:好好的吃,怎地如此没有规矩?呵呵,某知道林小郎君是怀念二郎所做的吃食了,怨不得他,某也是怀念得紧啊。

徐国绪这两个月来已经和王况林荃淼混得烂熟,自己又是宫里出来的人,在林家也没什么顾忌,嘻嘻笑着帮林荃淼解围。

得了,徐黄门您就饶过况这遭罢,今儿个在宫里已经是累得没了力气了,又不能像自家一样,累了就找个地方坐下来歇歇喝口茶水,站了半天,况实在是抡不动了。

偷懒就明说,又不用你动手,你只需站一边教厨下的怎么做就得了,这样虽不如你自己做的好吃,可总比现在强吧?林荃淼见徐国绪挑起话头,赶紧打蛇随棍上,冲王况翻了翻白眼,鄙视王况。

王况做吃食的本事大家都知道的,在座的除了林老太爷没吃过外,其余人都是吃过了,听林荃淼这么一说,就都用了期待的眼神看着王况,林老太爷更是倚老卖老,捋着颌下并不长的胡子,笑眯眯的看着王况:二郎啊,就去指点一番罢,让老夫也尝尝你的手艺,成天就听颖芝那丫头嚷嚷家里做的没你们富来客栈的好吃,耳朵都起老茧了。

老实说,王况也还真吃不惯林家的菜,不是味道不好,是口味不一样,做法也欠缺了点。

林家现在也算得上大富人家了,吃食也很讲究,用的都是上选的食材,就比如说现在桌上的羊羹,选的全是羊前腿肉做的,前腿肉比后腿肉滑,只是羊肉和牛肉一样,都是煮到刚好熟或七八分熟的时候是嫩滑的,接下来煮的时间是越长就越硬,接着再煮到一定时候,就又开始变烂了。

现在的羊羹就有点明显煮过头了,正处于肉质最硬的时候。

对于羊羹,王况也没旁的办法,最多就是再加点佐料继续焖煮,可惜没有菠箩,不然挤点菠萝汁下去就很容易烂了。

再有就是豆腐,这个时候的厨子都还不会煎,豆腐就那么直接切了下去煮,这么煮若是汤汁浓的话倒是好吃,越煮豆腐越老,吸进的汤汁也越多,但林家的煮豆腐用的是最寻常的煮法,汤汁加的是鸡汤,不过还好有用友粉勾芡过,豆腐外面裹了一层汁,吃起来也不至于没味道,而且刀工还是不错,煮的时候也是格外小心谨慎,没见到一块豆腐是碎的。

由于现在还是春天,青菜的品种并不多,桌上也只有一钵菌干煮菘菜算是青菜。

可以说整个桌上没有一盘菜是用炒的,这让王况很是佩服那些穿越的前辈,来唐时怎么吃得惯嘴?实在是懒得动手,又拗不过大家的期待,王况只好随着林荃淼到了厨房,拍了葱蒜和姜,锅里热上油,倒入葱姜蒜翻炒一会,又放一大勺辣椒酱一起煎到香味出来,洒酒加盐,加上厨房里备着的鸡汤煮沸了,又让橱房里刀工好的把剩下的羊腿肉给片成薄片。

又让剁了一大碗的蒜泥和姜末,还好厨房里也学到了王况的油炸花生,估计也是苟管事的去建安押货后回来学嘴,他们自己琢磨出来的。

把炸好的花生碾成粉,调上麻油,最原始的花生酱就出来了。

没错,王况要做的就是最简易的火锅,不过他这个火锅可算是杂烩火锅,他是准备着把桌上的那些可以入锅的菜全都一锅煮成个什锦锅,想吃羊肉的就自己涮,想吃锅里的就自己捞。

见王况没去多大工夫,后面就跟了一大溜的人,两个生好的炉子,两大钵热气腾腾的汤,两钵清水,还有两大碟的生羊肉片,以及蒜泥啊什么的,就都好奇的看王况怎么弄。

王况做这些也是考虑到了女眷那桌的,家人们也不用吩咐,一看什么都是准备两份,自然就端了一份去女眷那桌。

火炉放好在桌中间,王况就开始动手把豆腐到入清水中把外面勾芡的洗掉,然后捞起来放到锅里,至于菌干煮菘菜和羊羹这些没有勾芡又不怕煮的也一股脑的倒了进去。

林荃淼见那盘羊肉片就摆在自己面前,端起来就也要倒进去,还好王况手快,拦了下来。

林荃淼不解:这羊肉难道也如同生鱼片一样沾酱吃?说着自顾的调起了自己喜欢的酱,在船上他也是吃了不少生鱼片的,因此调起酱来是熟门熟路,一会工夫就调好了。

王况在那忙着,一时没看他那去,林荃淼就已经夹起一片生羊肉,得意洋洋的对林老太爷说:阿公,要这么吃。

说完在碟上沾了酱就往嘴里送。

林荃淼往嘴里送羊肉的时候,王况正好忙完,看见了也不吭声,坏笑的的瞄着他,徐国绪也看到了王况的坏笑,知道林荃淼吃法错了,也憋住笑等着看林荃淼的笑话。

林荃淼把羊肉送嘴里嚼了两下,觉得味道不对,又看见了王况和徐国绪的坏笑,顿时尴尬得满脸通红,当着林老太爷和阿爹的面,又只能忍着,嚼几口赶快吞了下去:不大好吃,不大好吃。

林翰和林老太爷都是人精,也瞧出了苗头,就都把原本伸出要夹羊肉的筷子停了下来,就是不停下来,王况也不敢瞧他们的热闹,肯定要拦下的。

女眷那边也早有一旁伺候着的使女学着王况的做法,把桌上的吃食都整治好了,就等炉里的汤滚了,看王况下一步怎么做。

天气不冷,加上炉火又够旺,一会工夫汤就滚了,王况夹起一片羊肉,在汤里涮到变色,抢过林荃淼调好的酱汁,蘸了蘸,送到林老太爷面前的碟里:老太爷,您尝尝这个。

见是王况烫好了送过来,林老太爷也知道这回是肯定能吃的了,就夹了起来送嘴里,没咬两口,嘴巴里的还没吞下肚,就伸出了筷子,自己夹了片羊肉去汤,还一边口齿不清的吩咐林荃淼:淼儿,给阿公调一碟酱来。

结果他这一开头,好了,林翰也叫他调酱,就连女眷那边的酱也全归林荃淼调了,等他调好酱,一大盘羊肉已经吃得七七八八没剩了多少,他心里委屈又不敢吭声,全桌就数他辈份最小,王况虽然年纪比他小,可他也知道家里是已经把王况当做了准姑爷看的,就等着王况自己的表态了。

所以他只好自己又跑厨房去让再切了来。

这一餐林家人是吃得其乐融融,意犹未尽,只有王况知道,这样的火锅只能是挨个边,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火锅,但林荃淼却说:如此美味已经难得,难道还有更好的?就央着王况晚上继续下厨,被林翰狠训了一通,哪里有让客人下厨的道理,中午要不是林老太爷发话,他是断不同意王况下厨的。

即使要王况下厨,那也得让厨子们摆出很正式的拜师架式来才行。

徐国绪得了皇上的指示,这几天只管陪着王况,也就不忙着回宫里,他还想着晚上再蹭一顿回去,明天再来领王况进宫,宫里王况交代的很多事情还没着落下来,有的也要等王况去验收。

还有王况带来的一些玩意,还要经过严格检验对皇后娘娘无害才行,这些都要等到第二天才能知晓,所以王况下午也没必要再进宫一趟。

分割--继续求收藏推荐和点击哦,您的支持是灰雀的动力呢。

第一百章 某来佐证没有人知道建安来的王二郎都和皇上说了什么,有和当天留在皇后身边服侍的宫女熟识的太医去打听也没打听出什么来,宫女们都不肯说,言道皇上只和那个少年郎拉了几句家常,聊了些奇闻趣事。

www.bxwx.org不过在皇后的寝殿旁两天后却盖起了个小房子,紧挨着寝殿,门在寝殿里面,据说是皇后沐浴用的,每次皇后沐浴前,就有宦官提着一大桶烧得滚烫的鹅卵石进去,也不知道做什么用,据正好碰上皇后沐浴完了去给皇后把脉的太医说,皇后娘娘每次沐浴完都是红光满面,气色不错。

又有太医无意间看到,皇后娘娘似乎每天都在喝一种奇怪的茶,说是茶,却不是茶叶煮的,茶用上好的白玉杯盛着,里面一粒粒黄澄澄的也不知道什么东西,煞是好看,闻着有股清香,像是橘子的味道,但也没这么小的橘子啊,即便是有,这时候也不是成熟季节,还没听人说能保存这么久的,晒干了倒是可以保存个一年两年,但那决不是晒干的样子。

御厨里的人也得了吩咐,给皇后娘娘送去的吃食,要少放点盐,不得放辛辣之物,也不能油腻,若是肉食类的汤羹,就得把汤倒进前几天那个王二郎带来的物件里去,再小心的倒出来,那物件设计也很是精巧,铜打的一把壶的形状,却又在边上开了个长条,镶嵌着透明的水晶,让人能一眼看到里面的汤水高低,壶引从壶底开出,将汤水倒进去后,油浮在上面,小心倾倒时,先出来的就是汤,油就留在壶里了。

而且,还每天专门熬制豚骨汤,按如上方法把油给分了后烹食用,虽然御厨们对用豚骨熬汤颇有异议,认为豚就不该出现在宫里的餐桌上,但皇上都没说什么,他们也不敢吭声,照做就是,但用豚骨汤多了后,他们就发现,豚骨汤确实是除了鸡汤外烹食最好的汤,不似牛骨羊骨汤一般有膻味,可以和几乎所有的菜配,而且还容易得。

长孙皇后身边的宫女宦官也有了任务,每天早上要陪皇后娘娘去爬龙首山,爬到皇后娘娘出了微汗,有点气喘为止。

李业嗣也领了每天护卫皇后的任务,如今他因栖霞岭剿贼的功劳,加上皇后病情大好转,皇上对他的封赏也就分外慷慨,现在已经升任果毅校尉,同属校尉,果毅校尉已经是最高职之一了,相当于后世的上校,比自己大兄品级还高,再往上就是属于将级,如此年纪轻轻就当了果毅校尉,自然会引来一片反弹声,就连他自己的阿公也是反对。

无奈有长孙无忌极力支持,百官也莫可奈何。

内府局也得到了旨意,要多采买时令菜蔬和牛羊肉及鱼鸡蛋供给御厨烹来给娘娘食用,由于徐国绪接任内府少监的旨意已经下了,他就问王况,这吃食调理该怎么做。

痨病病人饮食要注意的事项不少,主要就是少盐,少糖,少油腻,高蛋白,高钙,高植物纤维。

王况认为应该多吃绿叶菜,他自己小时候的感受自己清楚,大白菜是蔬菜,土白菜也是蔬菜,不同的是大白菜不是绿的而已,要是吃的青菜不是绿叶的,他会不舒服。

所以他特地要求,菜蔬必须是绿叶的,至于高蛋白,这个解释不清楚,所以他只好罗列出高蛋白(动物蛋白)的食材出来。

其他的都好解释的清,可徐国绪非要刨跟问底的问为什么要吃这个不能吃那个,问得烦了,王况就抛下一句:某也说不清,只知道某当时就这么吃的,现在正好端端的站在您面前。

把徐国绪噎得直翻白眼。

由于有了王况这个曾经的痨病病人活生生的例子,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的病渐渐有了信心,虽然心里也知道医治好的指望不大,但看这些天来,长孙皇后的气色似乎好了点,也不再剧烈咳嗽了,就是咳也只那么一两声,这里固然有天气渐渐转暖的原因,但肯定也有王二郎的功劳。

眼见这个建安来的王二郎出手没几天,皇后的病情就有了如此大的起色,几个太医就呆不住了,推了一个代表来找王况,想知道这究竟是怎么个原因?为医者,讲究的就是个刨根问底,如果不把王况这几天所做的一切原因都探出个子丑寅卯来,以后再碰到痨病,怎么下手?怎么依葫芦画瓢?在知道王况并不懂医,只不过是因了小时候得过痨病,现时好了之后,而且现在就是依据他自己小时候的饮食起居来安排长孙皇后,这些太医对王况的嫉妒心就减了许多。

没人来抢饭碗,他们当然舒了一口气。

王况心里清楚,自己能做的只是辅助性的治疗,真正大头还是在太医那边。

这几天长孙皇后能有起色,主要原因还是自己把以前那些容易发病的外部条件给基本断了,没了外部的诱因,自然咳嗽也就少了,等再过几天,长孙皇后的病情就会稳定在这个状态,然后就是要靠长期的调养了。

而且自己也不可能长期呆在长安,他的根还是在建安的,那里才有他的天地。

所以这天在听林府家人来报,说有太医来拜见,王况就赶忙迎了出去。

王况现在住在林府后院里,林家听说王况喜欢安静,所以专门在后院里给王况单独隔了个小院子,一切布局都参照王况在建安的家里来,院子里有个小池塘,种几棵树,还摆了石桌石椅,又知道王况爱晒太阳,怕石椅太凉,就仿着建安送来的躺椅也给王况做了一把放在院里,虽不是花梨木做的,却也是上好楠木所做(楠木为皇家专用是明朝以后,朱棣确立的,在此之前,只要是富贵人家都可以用,不存在违制之说),做工比起建安送来的椅子自是好上太多,所以王况也比较满意这个环境,如果没什么事情,就呆在院里,不是他不想出去,而是不能出去,得随时侯着宫里的传唤,只有在确认一段时间内不会有事,他才敢出门。

林府家人也隐约听到点风声,这个王二郎可是老太爷看中的姑爷,就等着人家认可了,这可新鲜,很少听说是女方巴巴的求着男方答应亲事的,除非说男方家里强过女方太多,可这个王二郎只不过是建安的一个商贾,和林家却是差了老大一截,自家郎君一个是一县之令,这两年政绩斐然,眼看着再往高一步也不难,可是一个商贾竟然能得家主如此青睐,所以他们对王况的客人从不敢怠慢,早早就将来人引到正厅奉茶侯着了。

来到正厅,却见来人原来是那天和自己搭过话的老头,王况连忙告罪:哪里敢劳赢太医前来,本该况上门拜访才对,奈何况如今是不敢随处走动,恕罪,恕罪。

这些天里他在徐国绪的指点下已经大致认得了几个太医,眼前的就是其中之一,也不能怪王况对他记得这么熟悉,首先他是唯一和他搭过话的,其次就是据说这个太医竟然是秦皇后裔,就不得不让王况上心了。

呵呵,二郎无须多礼,某也知晓二郎的难处,这不,某就来了,希望不会打搅到二郎。

赢太医对王况的态度还是很满意的,觉得这个王二郎远比其他同龄少年郎懂得世故多了,不那么年青气盛的,这也让他对从王况这里打听到自己要的消息抱了很大信心。

对于赢太医的到来,王况是猜出了点来意的,自己又不是郎中,不靠这个吃饭,而且若是能将痨病的食疗及饮食起居要注意的事项传开去,也是大功德一件,再说了,这里面关键的一个金桔茶,那可关系到自己今后的赚钱大计。

因此没等赢太医生开口问,就直接一五一十的全倒豆子一样倒了出来,把赢太医给高兴得直捋着稀疏的胡子,脸上的皱纹都笑成了麻花了。

这么说来,皇后娘娘饮的茶就是二郎所说的金桔了?正是,只是这金桔产量低,仅唐兴县有,而且也只有唐兴县的土地才种得活,得来不易,刨制繁琐,一罐费时需六六三十六天,某去年也只得了那么几罐,除了自己用了的,剩下的今次全带给娘娘了。

我可以告诉你产地,可以告诉你功效,但对不起,怎么刨制那就不能告诉你了,想要?找我买哦。

只是二郎你这痨病调理法子是从何而来呢?某怎么寻思也是不明白的,若是早有此法,想来几年前也不至于死那么多人。

前些年唐初立朝,百姓衣不蔽体,一场大雪后,长安一带得了痨病的不少,死了好些人,所以赢太医才有这样的感慨。

又来了,又是问出处,烦不烦啊你们,怎么就没点**权的意识的?好在这样的谎撒多了,王况也是张口就来:哦,听阿哥说,是一个大德行者云游到村里,恰逢况得病,就出手救了下来,阿哥也就按这位大德的法子,给况调养了几年,您也知道的,山里的孩子平生就野,身子骨贱,就这么抗过来了。

是么?赢太医并不太相信王况的说法,要是真有这么一位大德,还是行者,依佛家慈悲心肠,早就将此法传遍天下了。

这点某可以给王二郎证明。

赢太医还在怀疑,厅外就传来了一个声音。

分割--收藏啊,推荐啊,点击啊。

您的支持是灰雀的动力呢。

传两张图片( )[[[CP|W:106|H:73|A:L]]]建瓯光饼,试着传图功能,不成功别拍砖哦。

盒子糕图片( )怎么不能一章传两张以上图?再试[[[CP|W:28|H:30|A:L]]]盒子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