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五色迷局

2025-03-30 17:46:53

这一章出场人物多,历史事件多,篇幅就长,但有一点,线索很明确,只要能跟着小熊的思路走,节奏很明快的啦。

所谓纲举目张,先理出一个民初南北派系源流表,一切就都在掌握中。

先说北洋,北洋的根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练军,谁练谁得利。

袁接手的是李中堂的政治遗产,先练1,2两师,新兵加旧淮系营官,1师袁亲历亲为,到练2师时,段这样的淮系士官,已经成长起来,就段管得多些。

但袁还有一个纯嫡系梦,不满足于光有承袭旧淮系的1,2师,就从自己经营更久的山东再招新兵,练第3师,作主力培养。

练到一半,清廷派京旗兵给他,名为委培,实为监视。

番号变一次。

京旗为天子门下,占了北1师番号,原1变2,2变4,3因为正在练,没动。

日后从4里演化出5,从3里演化出6,20,混2.前文说过,练北3时,其中有江南自强军的种子,后又有良弼的掺沙子计划,吴禄帧的湖北士官系来插一脚,于是北3系列的北6,北20,北混2.也被感染。

所以总体看,辛亥前后,不算清廷嫡系,真正的北洋军大体可分为,北2(袁),北4,5(袁段),北3,6,20,混2(袁吴)。

此外还有河南毅军,受袁的遥控。

再看南方,乱党内部的派阀则以省籍,世代,相性为划分三要素。

同盟会以外,最大的为鄂,浙两系。

当然鄂浙内部还各有细分。

鄂系共进会内,少壮军人,丘八爷爷们分为两股,蔡汉卿的第四师为保黎派,张振武的将校团为倒黎派。

浙系内,出身金华丽水或杭绍的,也就是光复会系,称乡土派,出身宁波,湖州,长期在上海发展的称海派。

从对外关系上讲,鄂系因为与文学社,阳夏之战等等恩怨,坚决反黄。

浙(光复会)系和大炮是老冤家,只有浙籍海派亲孙。

同盟会内就更热闹了。

孙拥闽粤同乡,以及上海帮支持。

黄是湖南帮名义上的大哥,但性格原因,不太管具体事务。

湖南帮具体事务,是宋在打理。

而黄主要管赣宁诸军,也就是原先南9师系统的队伍。

再看宋,湖南帮内部号称有四杰,龙凤麟渔。

龙璋,早年郭嵩焘,刘坤一的谋主,老了之后,仗着在东南幕府中累积的人脉,专干包庇湖南籍乱党的勾当,博孟尝君的美名。

谭人凤,17岁出来混黑社会,两湖哥老会的大龙头。

周震麟,学阀型人物,专教人登龙术,门生中学的最好的,毛伢子,未来的任教主。

老四渔父小宋,桃源帮的大哥,手下胡瑛,谭振,哼哈二将。

四派当中,桃源帮的基础最实,此外同盟会内非孙粤系的各外省籍中生代,也傍在宋的一边。

宋还有一点占优,共进,光复二会,因为孙黄关系,不值同盟会,但和他关系不错。

从这而论,他在南京算半个地下组织部长。

派系介绍完了,进正题。

枪响之后,南孙北袁未登场之前,是否有别的变数?有。

袁从老家出山,先去湖北前线,再返北京。

而孙也是从欧美归来,先回广东,再赴南京。

在两只猴子都未进京操盘之前,有过一次北方吴阎配,南方黄宋配的历史机缘。

吴禄帧拥北6想和阎锡山搭档,搞燕晋联军上位。

虽因刺杀没成,但机会还是有的,当晚吴死,刺客逃,但部队还在按原计划动员。

团长齐燮元,虽北洋出身,但他也想押宝。

去找晋军代表,用我,我做魏延,继续和滦州北20会合,奇袭燕京。

晋方对北6师内部变化根本摸不着头脑,但原吴手下的湖北士官系参谋们,觉得齐不可用,不准。

于是参谋处烧粮秣入晋,而齐把附近清廷禁卫军击破,自引军南下,去投李纯。

历史对阎锡山还不错,又给了他一次建不世奇功的机会,北6走,北3来,又有一位炮团刘团长来联络,要夜献曹锟,可被吴秀才识破,刘团长挂点。

滦州的北20不敢动了。

袁入京,北方稳定。

南方,孙未至。

宋劝黄先到者为王,继位总统,湖南天下。

宋在此时其实还不是法式内阁制的拥趸,黄总统,他就赞同美式,因为黄来其实就是他实控。

但黄是乡村士绅性格,古书读得太多,先是犹豫不决,后听说孙要归来的消息,就让了。

为什么呢,黄说他不想做杨秀清第二。

把宋气到半死。

孙到任,宋转而主张法式政体。

金陵变成外和谐,内暗涌的二元局。

辛亥,袁的牌在那里,袁,倚重二杨,拟定应变二策。

正招,促和,以掮客身份哄南诈清,摘桃子。

备招,南方执意北伐。

袁就把自己摆到直鲁豫地方咨议局总召的地位,离京赴津,让开北伐通路,武装中立。

二杨给他分析,南军北伐,无非两个结果,惨胜或是速胜。

惨胜,袁就顺势出来捡便宜,速胜,北伐军也势必南返,到时北方留后的位置,还是袁的。

为达成目标,袁要做的功课就是把清廷留在关内,然后静观南方和战与否。

清廷有两个打算,一是陕甘总督升允,带着马家军死攻陕西,预备拿下西安,迎宣统仿庚子例西狩。

二是良弼,要迁都热河,为东归满洲预热。

袁是不能让清廷走的,药酒除良,派毅军赵倜部20营入陕暗助秦军,西援凤翔,东援乾州,并以朝廷之命,矫诏升允,嘱其不得东进。

扣住了紫禁城的行囊,然后看紫金山的动作。

南京城,孙系是一定要战。

北伐底定,大炮兄功名事业必是全盛,到时天与人归,顺理成章的假林肯,真刘邦。

所以孙系北伐最积极,一马当先攻进徐州的就是粤军。

宋系主和,因为要是孙经由北伐,挟胜势上位,美国模式就彻底定了。

那他们的法式梦怎么办?为了这点,弃孙就袁是唯一选择,只要袁能逼宫,宋就可以给只反满的鄂,浙系一个满意的交代,然后联手搅和,坏了孙的白宫梦。

为了这个目的,宋出招了。

通过光复会的陶,指使驻宁浙军闹饷,以此作为宋在国会哭穷主和的由头。

当时粤军已经北上徐州,驻宁四军,镇军主战,往北开拔,苏军依附于黄兴,而黄偏他的湖南小弟一些,还有淞军,其实就是李燮和掌握的湘军,他坚决反孙小美。

南京国会里宋系的压力,孙扛不住。

但孙还有机会反制,没饷,那就找钱,日本出千万日元,也同意民军借道关东州,抄清廷后路。

要求是事后拿满洲做花红。

德国出马克并愿意第一个与南京建交,要求是民国未来入反英同盟。

大炮都同意,但操作有问题,对日,他让黄跟进,对德,他让留欧支部跟进,结果转了一圈,黄把任务交给宋小弟,留比法会也找宋大哥商量,不出所料,两件军购案到这就算完了。

宋继续鼓动暗涌,孙退了,和谈。

当然宋还有一个担心,万一这边发出和谈讯号,那边袁却不能顺利逼宫,局面变为不是和袁,而是和番,就尴尬了,排满的基本价值是不能背离的,所以宋还有一手准备,暗地让援鄂湘军的头头赵恒惕,从湖北前线再来一个主战通电,以作预备,万一袁不能成为南方谈判对手,那前次南北议和密电的签字者,即大总统阁下,就会在宋控制的国会里被反过来扣上一顶和谈误国的汉奸帽子。

然后宋拿出电报,标榜湘军最爱国,早就识破孙侩的阴谋,然后借势把北伐权转到由他的影子内阁来,湖南帮玩大一统。

宋也缺德,这样算计大炮。

南北和,局仍在。

总统是谁不重要,地下组织部长仍在按自己的套路走。

大选是指向标。

关键看宋的行程奥妙。

先整党,后回湘,再赴鄂,下两淮,访江浙,一连串动作下来到底在干吗。

毁党造党,孙系边缘化,南线游,湘谭,鄂黎,皖柏,浙朱,宁程全都入毂,南方各实力派系的整合由此完成,还不够,早在北方时期,袁的身边还布下三根暗桩。

许梁为参议院长,进步系可与国民系共治众议院,许赵为元首,用宋的说法,他们联手拱翻各自上头的两只猴子,变花果山为新赵宋天下,许段为参军长,这条路由小徐在走。

如此一来,事实上只要他入京,袁的出局概率也很高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会在钱塘吟出;日出雪磴滑,山枯林叶空;徐寻屈曲径,竟上最高峰;村市沉云底,江湖走树中;海门潮正涌,我欲挽强弓。

南宋天下已经呼之欲出。

后来者的例子,比比皆是,任教主的沁园春,还有世纪末的那首七绝: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业将成,诗言志,封泰岳,王独行。

赛点在手,谁都免不了有真情流露的时刻。

枪响。

本来该直接进下一环节,但为了给熊弟弟要个说法,还是把宋案理一遍。

袁派洪去找应办事,什么事?毁宋酬勋。

毁宋指暗杀?错。

这里有个故事,革命时代,日清为间岛归属吵架,宋在东京,吃饱了撑的写了篇间岛历史归属考。

袁知道了,让公使馆出钱给宋,让他把稿子印出来,大量出版,作为清方谈判的资料论据。

激进系的革命党火了,帮满人谈判找论据,岂有此理,偶们的看法是,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盼的是第二次日清战争爆发,偶们好借战乱起事,光复汉室。

宋的做法等同于被招安,开始舆论攻击,整出一批材料来,骂宋是汉奸。

现在大选期间,袁就让洪去找应,想征集这批黑材料,作抹黑宋之用。

这叫毁宋酬勋,诋毁的毁。

而应其实还是小美的人,小美是炮哥的忠臣,早就想除宋,将计就计,让应一边找武去作宋,一边继续与洪暧昧联络。

等案发,小美又找了个假古董商去举报,故意露出应这条线,抄出那些应洪的暧昧电报,所谓暗杀密令。

法**应也做欲说还休样,把舆论故意往洪袁那条线上引。

小美再通过关系,把武引渡到华界,看守是沪61团,谁的老部队,蒋的。

武过去没几天就灭了。

二次革命的某晚,小美又借口关押逃兵,一下子往监狱塞了一批不明来历的人,所谓逃兵当夜就突然暴狱,连带着上海地检保存的宋案卷宗被毁,应也脱狱。

日后应死于北方,是讹袁不成,反为袁制裁。

袁要是给他利益,就等于坐实了自己的黑锅。

至于袁在宋案后的动作,很清楚,宋在北方的三暗桩曝光,于是袁以杨度替梁,陈宦制段,以贪污为名枪决了赵的死党,北平市长王治馨,敲山震虎逼赵自动下台。

北洋系也完成一次自我清洁。

宋死,南联盟自动解体,鄂,浙系绝不挺孙,党内孙黄又彼此龌龊,袁又有正统名份,于是时代大势转向北方。

大势在袁,接着看袁的局。

袁用陈杨,陈宦的削藩策,以平南为契机,解决问题。

让冯去攻南京,但给他的却是张勋的江防军,原属于清廷的禁卫军,从段系北5师抽出来的施从滨旅,加上新编的直隶地方混5旅,把这些来自三山五岳的部队交给一个直系军头,让他去和守南京的湘军死掐,还不够,再派全由袁老家河南兵编成的北7师在后督阵,参谋部这样的安排,对一个前敌统帅来说,叫什么,叫缺德。

败了不用说,即便赢了,冯野心膨胀想把这些部队熔为一炉,在江苏打造纯冯氏家兵也很困难。

(历史也证明这一点,张部后来去徐州玩自己的辫子,施旅常年单过,真正被冯纳入麾下的,是由禁军和直混5改编而来的北15,16师,冯巩他太爷爷靠这些不着调的老爷兵,后来根本玩不过老段)。

真正的直军嫡系北2,3,6被安排在鄂,湘,赣三省,沿江一字拉开,作震慑之用。

至于对段,本尊被困于陆军部,不给调兵权。

一手培养的北4,5,被分拆派去沿海富庶之地驻防,北5在山东,但少了施从滨旅,北4在上海,但又划出李厚基旅,派去福建(日久年深,这些常驻富贵乡的老皖系,最后都沦落为地方部队,段后来还得重练新兵)在华北编练清一色由河南子弟组成的北7~14师(北10除外,卢永祥本属于北3系统,但被曹吴排挤,只能改投皖系。

这里说一个问题,冯基督到底算那一系。

北7是当御林军来练的,总负责是陆建章,冯基督主力旅长。

可袁死的早,练到一半的河南各师新军不见容于老一辈的直皖二系,大都没了依靠,派系零散。

直到后来冯基督倒吴,建立国民军,才把河南老兄弟们聚拢起来,所以说冯基督其实是豫系新龙头,袁记北洋的嫡传弟子)。

继续说陈削藩。

首善之区以及关外的老满系全都清空。

除了调去给冯作百搭的禁军。

北1调去察哈尔,附近绥远的孔庚,热河的张绍曾都是干过革命的湖北佬,加上当地心向外蒙的王公,彼此盯着,刚好开一桌麻将。

关外三省,一律把巡防营扶正。

辽沈的旗警卫军,调去南阳剿匪,奉天交给张胡子。

黑龙江的旗23师,被调去守边,省城让巡防营接管。

吉林的旗独旅,分拆成队,省防也交给巡防营。

总体来说,领袖鹰犬,直豫二军。

直鹰抚远,豫犬守门。

陈宦布局太好,导致北洋各诸侯困在圈内,一转就是16年,也没有完全破开此局。

陈最后报效领袖一计,陈蔡互易,他愿为元首经略西南。

军事布局完毕,政治谋士出场。

以杨度为首的六君子,一向以来在主流史观下都以丑角面目示人。

但果真是帮闲?其实是帮忙。

理论建树不过是他们的副业。

真实身份,杨度是政战操盘手,曾经脚踩华兴,光复二会的李燮和,桃源宋系的胡瑛负责海外黄系那条线,开出的价码是陆军总长,两淮公子孙毓筠,负责李氏的赣系,价码是长江巡阅使,严复负责原立宪公会诸君,刘师培负责章蔡系革命文人。

总而言之,目的就是通过政治运作,许诺除孙系外的原南方各派流亡势力,都可以重回国内政治舞台,换取他们对袁政府的支持。

很成功,黄李一派,虽没松口,但却去美国研究欧战了,静观国内局势发展,别的派系也大体如是。

孙系的中华革命党进入最困难时期。

杨度什么都能算到,但有一点却是意料之外。

他预定了首相位置,梁启超怎么办。

民初梁从御用的进步党魁一路追随袁,就是想做立宪后的首相,但杨一登场,梁的梦就碎了。

于是梁转而反帝制。

祭出两招,一是忽悠自己的学生蔡锷。

小蔡和后来的小张,都属于那种少年得志,志大才疏的类型,政治经验不成熟,他们光看到极峰削他们地方实权的一面,但他们没想过还有调他们入中枢,预备重用的另一面。

因为真正要搞家天下的领袖,反而是最没有老派系观念的,他们的用人之道在于搞制衡,引进新人,淘换老将,袁用蔡,是陈宦,杨度联名推荐,打算让蔡执掌参谋部,然后让他和将回国掌陆军部的黄兴搭班子,内则参总互制,外则以湘将控北洋。

还有后来的小张,以他和宋家的良好关系,安下心来,难道四大家族没他一份?当然这两个脑残没那么长远的眼光,只能做一些害人害己害街坊的傻事。

梁还有一招,造舆论。

帝制运作的关键期,突然有那么两种声音涌现,一是污蔑杨度卷入了夺嫡之争,说杨和袁老大是一伙,而当时袁的内心是想立袁老五。

紧跟着又有一种说法,杨度不过是凤雏,当年特科考试的第一名,才是卧龙。

袁为了将来立小五子就动心了,总召换成了梁士诒。

交通系的大佬来操办帝制,说花钱搞虚的,他可以,搞真正的人事运作,他不行。

举个例子,拿封官来说,本是牢笼人心手段,但被他玩成了纯粹的卖爵,像王占元,老冯那样的老北洋们,自持资历,坐等高官,而一批像龙济光,汤芗铭,陈树藩这样的新贵,舍得花钱上贡。

结果名单出来,新高老低,人心不但没买到,反而寒了一大批老兄弟们的心。

梁士诒做的事大半如此。

帝制在临近收官的当口,赶上这么一位,到底还是差了一招。

护国运动开始,这在预料之中。

只说影响历史的小细节。

压垮洪宪帝国的关键小人物,叫做唐天喜。

唐唐本是出身戏班的男优,因为袁有龙阳之癖,让他有了机会。

最后升到了袁的体己亲军,北混7的旅长。

南方当时的情势是这样的,蔡部和北3曹吴缠斗于四川,其余部分,桂粤动,王冯看,但这都不重要,因为只要湘赣的北6在,就没事。

师长马继增是个忠臣,本来问题不大。

偏偏唐唐请战,要去南方平乱,达令拗不过他,就让北混7南下做监军。

没想到婊子无情,戏子无义,唐唐收了湘军30万大洋,反过头来突袭北6师部,马继增殉主,北6师主导权进入李纯手里,李纯是和冯狗一样的人物,中立去了,南方局面一下子垮塌。

可怜袁哥哥,连病带气,只剩一声叹息。

袁哥哥归西,段哥哥上位。

又布新局。

早期的他很苦,为什么呢?袁在时,他被压得太死,等领袖一去,他从西山出来碰上也是刚从瀛台逃出生天的老黎,二位其实半斤对八两,都只有软实力(过去的政治影响),而硬实力(没有京畿嫡系)不足。

北平附近都是过去袁用来看门的豫系驻军,这票部队只管地面太平,对上只负责引来送往。

老段只能从头来过,用梁大忽悠计策,先鼓动张大辫子复辟,再用梁从日本正金银行借的百万日元,收买豫系北8师,冯基督旅出兵讨逆。

这步行了,新问题又来。

2次进京,国会被梁的进步系把持,总统府的位置,直系又公推实力不济,但资格很老的冯狗。

段等于还是两头受气,不得自由伸展。

于是皖系谋主出场,小徐用西原贷款,日元练军。

新皖系有了3师3旅。

1师调山东,1旅调福建,新来投的北10卢调浙江,点解?以新带老,加厚当地原有的老皖系势力。

1旅守外蒙,拿政治分。

张敬尧部去湖南死盯北3师。

其余两师一旅守备京畿。

徐秀才布局很好,吴秀才也不是傻子,于是开打。

皖系坏在一个水字。

安**的战略是主力两师拦住北3,徐带一旅奇袭津保。

一开始得手,徐秀才击破曹锟的倒霉弟弟曹英,直逼直军老窝。

但没想到正面主战场那头出事,一来吴秀才能打,二来北15阵前反水(说起来搞笑,北15,16前面说过本是冯狗的卫队,冯狗下野之后,继续吃空饷,而这两师本也是老爷兵。

一通乱搞之后,说是师级编制,其实还不如两个团,而且更无厘头的是,北15在皖系序列,北16在奉军序列。

吴佩孚发达了,直皖,第一次直奉,两支部队先后倒戈投吴,引发雪崩效应)皖败,段虎下野,但日后还有过一次机会。

冯基督倒吴,段再度出山。

仍然依小徐为谋主,联络老墨,从意大利借来款子,预备二次练军,同时和孙传芳,张胡子组成新三角同盟,共讨南北二赤。

结果小徐被冯基督暗杀,计划流局,段才算是彻底歇菜。

北洋时代最后的一个机会,转到吴秀才手上。

吴秀才幕府也有卧龙先生献隆中对。

广西人张其?。

他本是湘军谭婆婆的谋士,后来认为吴秀才有王者之相,北上相投。

他的策略是先南后北。

南方设两个支点,萧耀南镇湖北,托庇杨森,赵恒惕分镇川湘。

北2的孙传芳,北14的周荫仁则从湖北,江西调攻残留在闽的皖系,成功之后,孙再配合江宁北6的齐燮元,夹击三角反直同盟中的浙卢。

同时江西的空档交给从热河移来的北1师蔡成勋(北1本是旗兵,但当年小徐伐漠北,故意拿旗兵当炮灰,兵源后来被豫系填补,蔡的资格又老,于是成为北方豫系诸将的代言人,在津洛之争中,经常被冯基督他们拿来当传声筒,从辈份上压制吴秀才,此刻被调走,吴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开始整编华北豫系诸散军,同时去了江西的老蔡还可以帮着堵住粤孙的北上通路)。

这个局完毕,新军也练好,就出关解决张胡子,最后张其?再自请一师,回镇家乡广西,由桂入滇黔,效诸葛亮五月渡泸,平定南中,天下归一。

照他话,从此吴可为大司马,一语双关,吴秀才那天晚上估计也睡不着了。

计划一开始是顺的,但还是破局。

关键在于吴秀才太傲。

二次直奉大战在即,萧耀南,齐燮元提议为万无一失,愿各调5万人马北上做总预备队。

吴秀才盘算光靠新军和老北3足够了。

同时还有两翼的晋阎,鲁郑打包票说自己的人马虽不多,但愿意来抬轿子,大帅不用从南方调兵了,于是此议作罢。

战术方面也托大,上手就北3,虽然折一点本钱,但至少保险。

他不,先让新兵上去练手,预备让北3从海上侧翼绕到奉军背后登陆奇袭。

结果又因为吴事前不同意保障战后日本在满利益,日本决定保张,出动海军,封锁洋面,吴的海上运兵计划告吹,一来二去耽误了时间,等再把北3投入正面战场,最佳时机过去了。

战局一进入相持,吴不得不亲临战阵。

吴秀才一离本阵,冯基督胆就壮了。

京师丢了。

吴把主力放在放在前线,自己去天津调南方军队北上增援,同时急令晋阎,鲁郑来援。

他们倒是来了,可惜不是来助拳的,是来补刀的。

一个扒了津浦路,一个炸了平汉路,如此一来,湖北的萧军,江苏的齐军全被堵在路上。

奉军的郭鬼子再往秦皇岛一穿插,吴秀才苦啊,十年心血,收官在即,就落这么个结果。

此役之后,北方其实没有赢家,几经周折,吴南下收了萧部,浙孙并了江东,宗昌收编了北直残部割据齐鲁,冯整合豫系推出了国民军系列,奉张南下受阻,内部生变,势力仍然不过原来那点范围。

各派全都残破不堪,而中国历史有这么一个特色,内讧时,一般而言,社会心理期待普遍都认正牌政府,另一方想化被动为主动,则要用更大,更正统的民粹主义旗帜来造势。

例如,反清就要鼓吹排满,反北洋要大讲反帝,反国民政府就一定要把美国捎带上。

从清帝退位之后,到五四预热之前,南方各系一直走不出这个窘境,无法在法统上和北洋政府对抗,道理就在此处。

而历经16年,在北洋系一再错失赛点的同时,南方却总算找回了自己的节奏,靠着打出更高级的反帝大旗,抵消了北洋的国内正统牌,历史又一次回到辛亥年的原点。

近代中国的自由之路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