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觉人生:陈逸飞传 > 第四章 上海时期的绘画(1)

第四章 上海时期的绘画(1)

2025-03-30 17:50:28

(1965年7月—1980年8月)陈逸飞走上艺术道路的第一个阶段,应该是1965年至1980年。

陈逸飞自己习惯于把1966年至1976年称为他自己的第一个创作阶段,并称这个阶段为走钢丝般的创作阶段。

这个历史阶段,确实是像走钢丝。

这个阶段正是文革前后。

余秋雨把文革分为这样几个阶段:文化大革命,现在一般人总是粗粗地说是‘十年浩劫’,其实按我的实际感受,应分成几个阶段,供今后的‘文革’史家参考。

‘文革’的酝酿期大概两年,正式起步期是一九六五年,标志是‘走资派’这个概念的确立以及姚文元开始批判吴晗;爆发期是一九六六年五月至六月,标志显而易见;一九七一年是它的逻辑终点,标志是林彪事件;一九七六年是它的历史终点,标志是毛泽东主席去世和‘四人帮’的倒台;一九七八年是它的思想终点,标志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余秋雨:《借我一生》,第236-237页)陈逸飞这个阶段的创作正是在这前后。

把1977年至1980年放到第一个创作阶段来叙述,是因为这几年的创作是前些年创作的一种继续,在气势和风格上都是《红旗》、《黄河颂》的一种精神延伸和深化;又因为这3年是陈逸飞后来新创作的一种过渡和准备,像1979年创作的《踱步》,既不像往日作品那么追求写实,又不像后来作品那么追求浪漫,它是写实浪漫主义的筹备和萌芽。

游走钢丝1965年,陈逸飞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大学部提前两年毕业,分配到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成为一名专业画家。

这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并不那么顺利,因为社会大环境很快就发生了变化。

1965年,全国性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始了,当时中央下发的文件是《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因此这次运动的全称应该是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各地高校的师生大多都被派往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陈逸飞也参加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不过他没有被派往农村,而是被派往上海城市阶级教育展览会工作,为教育展览作画,这也使他有机会参与制作连环画与插图。

这类艺术作品的创作,要求艺术性与新闻性的良好结合,一方面要求生动传神,一方面要求时间速度。

这种创作也还是给陈逸飞积累了一些经验,让他从中体会到怎样运用画面来表现自己的情感。

这段工作经历,陈逸飞还获得了另一大收获,就是有机会与著名连环画家和插图画家贺友直、顾炳鑫、刘旦宅等人交往,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也给自己增添了信心。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来了,陈逸飞的家庭受到了冲击,启蒙老师孟光受到批判,油画老师俞云阶受到打击。

陈逸飞的父亲是化学工程师,自然是逃脱不了的,这时这个家庭的状况可想而知。

为了躲避文革的更大冲击,陈逸飞白天躲在宿舍里画画,既是一种寄托,也是一种提高,到了晚上,就躲回家里。

他父亲被红卫兵经常拉去批斗,罪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只有这个家,是个相对安静的港湾。

社会动乱,家庭受冲击,陈逸飞是在这种条件下坚持了自己的绘画道路。

能够从文革的深重灾难中走过来,陈逸飞认为这跟他的为人有关系,他的做人原则是,做人做事不要做给别人看,要做得有意义,对社会有用。

陈逸飞总结自己的青年时代,概括了三条:第一是做人,诚字很重要,对人、对事、对事业都要讲一个诚字;第二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个喜欢是与社会与时代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第三是要学习,学好了一门本领,就能够在时代队伍中不落伍。

陈逸飞认为,在追寻人生的道路上,还要有诚挚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有了诚挚的性格,再加上从容的态度、积极进取、诚恳有为的精神,一旦拥有天时、地利、人和,就会获得成功。

陈逸飞正是以这样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行为从灾难中走出来的。

1965年至1980年,陈逸飞为中国画坛奉献了一批绘画作品,其中有1968年的《知识青年的楷模——金训华》,1971年的《开路先锋》、《红旗》,1972年的《黄河颂》,1973年的《南来北往》、《鲁迅在厦大》,1974年的《写于长夜——鲁迅》,1976年的《刊物上的婚礼》,1977年的《占领总统府》,1979年的《踱步》等。

那些年,中国的社会背景特殊,文化环境微妙,创作条件不佳,一些画家干脆把画笔深藏箱底,不再作画,一些画家则让自己的画作成为政治的附庸,失去了艺术成分。

只有陈逸飞等少数画家在走钢丝般的历史阶段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既没有丧失文化良知,又没有失去艺术追求,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