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觉人生:陈逸飞传 > 第四章 上海时期的绘画(2)

第四章 上海时期的绘画(2)

2025-03-30 17:50:28

陈逸飞没有在走钢丝般的感觉中放弃,而是在逆境中寻找自己的艺术出路。

这种特定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的敲打,让他从另一个层面上识别和处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感性与理性的关系,建立了特殊而鲜明的艺术色彩感,增添了艺术造型的厚度和硬度,善于对宏大场面作群体构建。

特殊的历史阶段,陈逸飞在人生沉浮和艺术沉思中早早成熟。

回顾那段特殊的历史,回顾那段历史中的艺术行为,很多艺术家都只能摇摇头说,那是一段被耽误的宝贵光阴;很多艺术家则只能叹息说,那个阶段的所谓创作不堪回首,不值一提。

陈逸飞不同,他把那段钢丝走完了,人们当时和现在都认为他的钢丝走得还行,还在钢丝上表演了一些特技和亮相的动作,他自己也从不把这段人生经历和艺术经历视为可悲可叹的蹉跎岁月,他倒是有些自豪。

可能因为陈逸飞自小在上海长大,而上海是中国的城市里受西方文化渗透最深刻最广泛的地方,他的作品多少有些西方绘画艺术影响的痕迹,在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有些西化、颓废。

现在看来,正是陈逸飞多出来的这点西方文化,才使他的画比人高出一筹。

这也正是陈逸飞珍视那个阶段画作的缘故。

谈起这个阶段的创作经历,陈逸飞曾经说,对在上海时期的作品,我今天回过头来看还是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感情。

人生的路程就像一个一个小站,一个画家每一个时期都会有他自己的代表作品,不管是好是坏,对画家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

陈逸飞还举例说,《踱步》一画在各地多次展出,并在各种杂志中出现。

他说,我很看重这些作品,我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

我会如数家珍似地不断记起我曾画过的重要作品。

陈逸飞这个阶段的一些画作,不仅是他个人创作历史上的重要作品,也被视为中国油画在这个阶段的重要作品,而且他后来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创作也正是以这些作品为重要起点的。

这是一个高起点。

陈逸飞说:我21岁时画《红旗》、《开路先锋》等,1972年画《黄河颂》,‘文革’刚结束画《占领总统府》,1978年的《踱步》,后来画的乐手、水乡、肖像,开始参加拍卖后的《夜宴》、《玉堂春暖》、老上海、西藏等等,都有一脉相承的东西。

(谭璐《六问陈逸飞》,《北京青年报》1997年2月15日)当新的历史阶段到来的时候,陈逸飞的起点就跟别人不一样。

动乱的日子,全国的大中学生几乎都在大串连,陈逸飞也趁这个免车费免餐费旅行的机会,与一批青年画家朋友相约外出,伴随返校兵团参与大串连,在各地宣传文革,更多的是游览山水,下广州,上北京,积累了诸多的绘画素材。

一路上陈逸飞想得更多的是绘画,与画家伙伴聊得最多的也是绘画。

那时创作室的画家常被安排去户外街边的墙面上作画,那时流行把宣传画画在街头的墙面上。

画艺超群的陈逸飞,常常出现在街头作画的现场,在墙面上绘制毛泽东主席头像,绘制其他宣传画。

除了不断在上海街头作墙面画,也常被派往北京,在闹市区当众作墙面画。

这种墙面画,面积大,操作难,但这也提升了陈逸飞把握巨幅画作的艺术能力。

作画时,观者云集,作品完成后,则万千人次,人人过目,由此也提高了陈逸飞的声誉。

英雄色彩陈逸飞1968年的重要作品是与业余画家徐纯中合作创作的水粉画、油画《知识青年的楷模——金训华》。

金训华是为抢救国家财产与洪水博击而光荣牺牲的青年楷模。

金训华与管根诚、陈健等知识青年,于1968年5月29日来到黑龙江省逊克县双河村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金训华落户双河村的第78天,8月15日,大雨导致山洪爆发,眼看国家财产将被洪水卷走,金训华和管根诚、陈健三人同时跳下洪流中抢救财产。

由于洪水过猛,三人都被卷入洪水里。

这时村里的民兵连长和几个民兵赶来了,把管根诚救了起来。

在接着抢救金训华和陈健的过程中,金训华用最后一点力量把陈健托出水面,陈健获救了,金训华却沉下了水底。

这位为救物救人而牺牲的英雄金训华,被视为青年楷模。

陈逸飞和徐纯中根据金训华的事迹创作了《知识青年的楷模——金训华》。

这幅感人至深的《金训华》,发表在《红旗》杂志的封底上,加上全国学习金训华的热潮,《金训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陈逸飞名声大振。

1969年至1970年,陈逸飞接受上级安排,到湖南韶山参与毛主席旧居陈列馆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使他有机会到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生活和战斗过的地区去考察学习。

他在韶山陈列馆进行了长达半年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

之后,陈逸飞和同行的画家,扛着红旗,背着油画箱,深入到陕西米脂、三门峡、贾县等革命老区体验生活和搜集素材,度过了一段兴奋而艰苦的日子。

其间,陈逸飞与画友们抽身到山西,游历了大同石窟及五台山,被佛教艺术感动。

画家袁召民在《人民日报》发表的《重温韶山梦依稀》一文中,回忆了他与陈逸飞等画家多年前去韶山参与毛主度旧居陈列馆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经历和感受。

他说:1969年,重庆市领导派我和吴强年、钟定强、邓成用等画家去韶山参与‘毛主席旧居陈列馆’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

全国各地去的还有北京著名雕塑家钱绍武、曹春生,上海的油画家陈逸飞、汪大文,湖南的黄铁山、陈子云和广东、广西的八十多位画家。

我们参观文家市、清水塘、岳麓山、安源、井冈山等地,了解毛主席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阅读了陈列馆珍藏的许多宝贵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通过参观学习,大家对毛泽东同志的生活、学习和革命工作,有了广泛深刻的认识。

袁召民从一个侧面记录了陈逸飞参加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