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阶段的绘画和生活,还对他多年后进入影视圈,投资和执导《海上旧梦》、《人约黄昏》、《逃亡上海》、《理发师》等电影发生影响,因为从这时开始陈逸飞已经开始与电影界人士有了比较频繁的交往,期间还为谢晋执导的《青春》、《苦恼人的笑》等影片设计海报。
陈逸飞参与电影事业,是用他绘画设计的本行,从设计电影海报开始的。
1977年,陈逸飞创作了《占领总统府》和《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和人类的希望》。
经过较长时间的准备和创作,1977年,陈逸飞与魏景山合作的油画《占领总统府》最后修改完成。
这幅作品一出来就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据姜苏鹏回忆说:早年我喜欢陈逸飞与人合作画的《占领总统府》,那种气势磅礴的壮美,撼人心魄,是对一个时代不可磨灭的记忆。
一直以为英雄主义是陈逸飞的本色。
(姜苏鹏:《陈逸飞:答案在风中飘》,《中华英才》1997年第13期)这种喜欢,可能代表了当时很多人的共同感受。
多年以后,著名画家王琦回忆起当年观赏陈逸飞的《占领总统府》的感受:我是在70年代中期,从《开路先锋》和《占领总统府》开始接触到陈逸飞的作品的。
当时,深为其坚实的素描基本功、鲜明强烈的色彩感、严谨的造型能力、把握宏大场面的群体构图以及表达不同人物的生动形态与神态的艺术技巧所吸引。
(王琦:《我看陈逸飞的画》,《光明日报》1997年1月25日)王琦的话不多,但他的肯定几乎是全面的。
陈逸飞本人也一直念着这幅《占领总统府》:我算那个年代的一个重要画家。
我画的《占领总统府》现在还挂在北京的军事博物馆四楼,这次‘五千年’展本来也想借这幅画展览,没有借成。
(谭璐:《六问陈逸飞》,《北京青年报》1997年2月15日)说起《占领总统府》,陈逸飞还感激着何孔德。
1976年,著名军事画家何孔德的推荐,使陈逸飞和魏景山得以合作完成巨幅油画《占领总统府》。
这是为中国军事博物馆创作的作品,作品由该馆收藏。
《占领总统府》气势恢弘,气度非凡,画面壮阔,于1982年获1977-1982年全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评选一等奖。
陈逸飞已于1980年8月出国,他是在大洋彼岸获得这一消息的。
多年以后,在《南方周末》读到这样一段与《占领总统府》有关的话:《开国大典》是从国家博物馆借出的原作,用专车运送过来,‘我们还从国家博物馆借了四五幅,一车运出来,谁又知道车里放的就是《开国大典》呢?’邹跃进还找了军事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等借作品,‘中国美术馆要300万元的押金,我们拿不出那么多的钱,也没有借成。
军事博物馆我想借的是《占领总统府》、《地道战》、《八女投江》之类的作品,但军博一直没有回话,我曾经向别人咨询过,他们说比较困难,他们还是怕出问题,怕负不起责任,这些东西越来越宝贵了。
’(袁蕾:《毛泽东时代美术的历史回眸》,《南方周末》2005年5月12日)可见《占领总统府》经过时间考验之后显示出来的价值。
1977年,陈逸飞的《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和人类的希望》,是他创作的又一个以鲁迅为题材的作品。
从陈逸飞这些关于鲁迅的画作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文化诚恳。
在众多鲁迅的追随者里,陈逸飞是其中一人,他是用绘画这种方式表达的。
作为整个国家的社会历史的两个阶段,其分水岭是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因为在此之前整体执行的仍是两个凡是的方针。
但1976年10月四人帮倒台以后的1977年和1978年,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化界慢慢地解冻了。
国内艺术界接触西方艺术的机会开始增多,《艺术新闻》、《美国艺术》、《艺术论坛》等西方书刊,为陈逸飞和艺术界的朋友们带来了不少艺术营养。
一些比较早期的西方绘画作品也逐渐有机会从欧洲及日本运往中国展览,这使陈逸飞能有机会看到了一些西方绘画原作。
陈逸飞对狄库宁的肖像画气势颇为叹服,但大量的原作仍然难有机会见到,陈逸飞对坡洛及其他西方画家的画艺则始终没能领会其中的精髓,这让他深为遗憾。
1978年,陈逸飞终于看到了西画原作,了却了心里一大遗憾。
这一年,法国19世纪巴比松画派的作品从巴黎运往上海展览。
陈逸飞首次亲眼目睹了西方绘画的创作真迹,心灵受到了巨大的艺术冲击,尤其是米勒的作品让他深深折服和向往。
伴随着国内文化活动的逐步正常化,区域性、全国性的各类美术展览也多了起来,陈逸飞当时已是中国油画领域的佼佼者,他的作品不断在各类展览中展出,被收藏的作品数量多,各类大型的美术活动都能见到陈逸飞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