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觉人生:陈逸飞传 > 第四章 上海时期的绘画(7)

第四章 上海时期的绘画(7)

2025-03-30 17:50:28

这一创作阶段,陈逸飞的《黄河颂》、《踱步》等画作,经历了时间的考验,经历了艺术的筛选,经历了文化思潮的变迁,经历了欣赏趣味的演变,经历了国际间的选择,证明是经得起检验的作品,是经得起拷问的作品。

呼喜江对这个时期陈逸飞的创作评价说:陈逸飞过去确曾听懂过中国历史的依稀信息,这是他在中国画坛初露头角的原因。

从70年代初的《黄河颂》到70年代末的《踱步》,可以看出陈逸飞对于历史信息的倾听是灵敏的,对它的表现是得力的。

陈逸飞这两幅早期绘画中有着特殊的象征意味。

在《黄河颂》中,人物和黄河构成的关系有明显的象征含义:一位红军战士持枪站立在黄河边,河水飞流直下,奔腾不息,显示无穷的力量。

这幅画虽然手法是写实的,但其象征意味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题材和表现方式并不特殊,但它的意蕴却似乎仍有其特殊性。

这是那个时代中国意识形态的形象化表现,也是那个时代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

陈逸飞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法表现着时代,追求着言外之意,显然,他是听懂了当时历史传来的声音的。

《踱步》的象征意味更加明显:一幅反映着近代历史面影的背景,一把沉重的黑色椅子,一个在历史背景和椅子面前踱步的青年,这三者构成了一个跨越时空的整体。

在这里,空置但又显眼的椅子是最具象征含义的物体,它可能是权力的象征,或一个时代的象征,也可能是整个历史的象征,而画面的历史背景可以看做是对椅子的注脚。

面对历史和权威, 青年在踱步,在沉思,在反省,总之,是对那个时代一代觉醒较早的青年精神风貌的展现。

这幅画反映的是中国当时社会生活和精神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即对历史的反思、对自我的反思,从画面可以看出,主人公的反思是沉痛的,已经没有《黄河颂》中那种激情的喷涌。

这些油画同时也显露出作者的艺术特性:对于绘画思想的重视和喜用象征手法表达情感。

(呼喜江:《在浪漫写实与东西交融的深层——陈逸飞油画论》,《文艺研究》2000年第1期)魏红珊也对这个时期陈逸飞的创作给了高度评价:他的早期作品《开路先锋》(1971,中国美术馆藏)、《黄河颂》(1972)、《鲁迅在厦大》(1973,现上海鲁迅博物馆收藏)、《占领总统府》(1976,与魏景山合作,现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刑场上的婚礼》(1976,与蔡江日合作,中国美术馆藏),以其坚实的素描基本功,鲜明强烈的色彩感,严谨的造型能力,把握宏大场面的群体构图以及表达不同人物的生动形态与神态的艺术技巧深得中国美术界好评。

尤其是他的《黄河颂》,画面上是一位持枪挺立的威武雄壮的战士,配以苍莽的河山和低飞的群雁作背景,完满地构成了一个诗意葱茏的壮阔的艺术境界。

而他的成名作《占领总统府》(1976)追求火辣辣的原生形态的真实感,把优秀习作方能达到的写实程度第一次搬上了大型历史画,对人们的常态视觉经验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唤起人们荡气回肠的崇高感。

《占领总统府》是描述解放战争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伪总统府,并将红旗升起的那一刹那。

画面的前景是一名升旗的战士和一群目视红旗的军人,远景则是朦胧的城市和前进的队伍。

整幅画将视点集中在那名胸挂冲锋枪的升旗战士和那面冉冉上升迎风飘扬的红旗上。

战士和红旗的形态充满了雄劲的势态和饱满的力度,使人感觉到他是多么的坚定和不可战胜。

飘荡在半空的红旗使画面充满动感,预示着一个伟大新时代即将来临。

这幅画气势磅礴,结构紧凑,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幅作品可说是新中国油画中难得一见的大气之作。

1979年陈逸飞创作了油画《踱步》(现纽约私人收藏),主题是反思中国近代史、表现民主和人文思想。

‘画家把自己放在五四运动前后的大量照片、图像前,于是他也就成了一个在中国近代苦难中寻找人文主义思想的有抱负的艺术形象’。

画面所呈现的是画家自己作为一个观察者以绘画的方式对他所生活的这一世纪的中国历史变迁的透视。

他移用了电影的文本格式。

画家自己面对画面,仿佛一卷卷胶片组成的真实形象在他身外延伸、呈示。

(魏红珊:《陈逸飞绘画:后殖民批评解读》)从今天人们的评价中,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陈逸飞当年画作的艺术价值。

打倒四人帮以后,陈逸飞和魏景山除了合作完成过油画《占领总统府》以外,还合作完成过油画《蒋家王朝的覆灭》,也是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解放战争馆而创作的。

这幅作品没有《占领总统府》那么影响广泛,了解它的读者也没有那么多,但陈逸飞和魏景山还是挺看重这个作品的。

陈逸飞和魏景山专门撰写了创作谈《〈蒋家王朝的覆灭〉一画的创作体会》,发表在《美术》杂志上,回忆了他们创作这个作品的经历和感想。

文章说:这幅画采取凌空俯视的角度,在实际环境中是无法写生的,当我们确定了上述设想和基本构图以后,曾做了一个很粗糙的小雕塑。

使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观察构图的效果,同时也便于修改人物的姿势、动态和移动人物的位置,以求得人与人之间比较合理的结构。

例如:前面建筑物上的人物原都是较静止的,后来发现运动感不够,我们就在雕塑上加强动势,使画面的人物之间前后呼应。

小雕塑还解决了在俯瞰的透视下形体所呈现的变化,以及人与建筑物的比例等等问题。

这样,未来的画面效果就逐渐清晰,原来的构图也就逐步完善起来了。

经过反复推敲,把人物的位置以及画面上几乎所有细节完全确定下来之后,我们才着手进行正稿的放大制作。

因为画幅大,如果准备工作不充分,画面的各种细节未确定,留待在正稿上再去推敲的话,那将会发生很多困难,会影响正稿的顺利进展。

因此我们觉得在小稿上多花些精力和时间是必要的。

可见这是他们的用心之作,也是他们的难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