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阶段的创作,即上海时期的创作,从1965年到1980年,算起来是15年的创作。
尽管社会背景特殊,创作条件不佳,创作环境微妙,陈逸飞还是从这条钢丝线上走了过来,取得了在当时条件下难能可贵的成就。
陈逸飞赴美留学以前,在上海创作的作品,有多幅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其中包括1971年创作的《开路先锋》,1976年与蔡江白合作创作的《刑场上的婚礼》,1977年创作的《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和人类的希望》,1980年与蔡江白合作的《寒凝大地》等等。
中国美术馆曾经整理出一本《中国美术馆馆藏油画图录》,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4月出版。
书中收有陈逸飞的《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和人类的希望》和《寒凝大地》。
这里我想借用洪绍贤先生为《中国美术馆馆藏油画图录》写的总论《中国油画的历史见证》的一段话,作为叙述陈逸飞这个创作阶段的小结:‘文革’十年动乱以‘四人帮’倒台而宣告结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开始反思,极左的错误得到纠正,旧的清规戒律被打破,中国油画迎来了春天。
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油画艺术走向欣欣向荣。
优秀油画作品有许幸之的《红灯柿》,吴冠中的《鲁迅故乡》,张文新的《巍巍太行山》,詹建俊的《高原之歌》,曹达立的《黎家女》,陈逸飞的《寒凝大地》,陈逸飞、魏景山合作的《蒋家王朝的覆灭》,闻立鹏的《红烛颂》,李秀实的《疾风》,朱乃正的《春华秋实》……这些作品大部分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引人注目的是青年画家迅速成长,他们富有开拓意识,勇于探索和创新。
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广廷渤的《钢水·汗水》都吸收了超级写实主义手法,加以巨幅特写镜头的画面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画坛上引起震动。
陈丹青的《西藏组画》也打破约束,自由反映生活,富有生活气息。
此外在青年画家作品中也出现‘伤痕’艺术,如程丛林的《1968年X月X日雪》,张红年的《那时我们正年轻》等都真实地反映了青年画家亲身经历的那段生活。
也有受美国怀斯画风的影响,如高小华的《初春老林》,何多岑的《春风已经苏醒》等都是当时的优秀作品。
在社会上各种画会的兴起使中国油画队伍结构发生变化,对油画艺术的创新、多样化是一个促进力量。
这个时候,人们总结画坛的成就,不能不提及陈逸飞、罗中立、陈丹青这些成就显著者。
实际上,此时的陈逸飞已经处在画坛佼佼者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