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夜间的火车,睡在座位上已经够凉的了。
陈逸飞很想买一个睡袋,但一盘算,还是没买,就是为了省点钱。
偶尔没有合适的火车在晚上开往下一站,陈逸飞就在火车站度过一夜,甚至睡在火车站的广场上,又冷又不安全,干净就不说了。
在维也纳火车站睡的那一夜,陈逸飞看见对面就是希尔顿酒店,他就想,如果有一天我成功了,我有钱了,我一定要到这家酒店住上一晚。
可是,后来成功了,有钱了,却因为忙,没那个时间。
陈逸飞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在我一贫如洗时,经朋友介绍,进入一家专门为博物馆修画的公司打工。
我的运气算是不错的,修补的画都是一些世界名画,接触到大量古典作品,在修补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可贵的经验。
打工打了一年,我也存了些钱,就把这份工作辞掉了。
老板当时很惊讶,因为修补名画的工资不算低,他问我为什么不做了,我告诉他,我的心愿是成为一名画家,而不是一个修画、补画的人。
辞工之后,我花了400美元买了一张去欧洲的联票。
因为没有钱住旅馆,天天睡在火车上,一个多月的旅行中,我参观了欧洲所有重要的博物馆,得到了不少的启示。
(姜苏鹏:《陈逸飞:答案在风中飘》,《中华英才》1997年第13期)这段清贫的经历,后来沉淀为陈逸飞巨大的艺术财富。
欧洲旅行观摩的另一个结果,是他越来越强烈的思乡情绪。
历来的游子大多都是这样,满世界地跑,跑得越多,跑得越远,乡愁就越加重。
结束这两个月的欧洲之行,陈逸飞从欧洲回到祖国,一头扎进生他养他的江南水乡,钻进老街老巷、小桥流水,重温儿时旧梦。
在家乡小住一段时间,既解了乡愁,又积累了创作素材,补充了生活,为新一轮的创作做了题材上的准备。
没想到江南之行,既成就了周庄,又成就了自己。
周庄的桥几乎座座都有故事和轶事,永安桥、全功桥、太平桥、福洪桥、普庆桥……桥的名字融入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而这些形状各异的桥更是令古镇生辉,为水巷添色。
倒映在水中的如虹拱桥化成了圆月亮,在水中抖动着清辉。
周庄双桥是凡到水乡的人必到的古桥。
双桥是建于明万历年的世德桥和永安桥的统称,两桥联袂而筑,交叉相连,样子如古代的钥匙,俗名又称钥匙桥。
80年代,旅美画家陈逸飞回国来周庄写生。
他创作的《故乡的回忆》等三十余幅作品在纽约的哈默画廊展出,立即引起了轰动。
从此《故乡的回忆》使默默无闻的周庄成为世人向往的天地,钥匙桥(即双桥)就像开启国际交往之门的钥匙,给古老的周庄吹进了现代文明之风。
(金磊:《中国第一水乡——周庄》,《东方》2000年10月)后人记下了陈逸飞的江南水乡之行。
秋后返回纽约,陈逸飞就安静地躲进画室,整理欧洲之旅,整合江南旧梦。
结缘画廊这一年的年底,陈逸飞与纽约的哈默画廊签约。
哈默画廊是美国最有实力的画廊之一,这个签约,意味着陈逸飞在美国的被认可,意味着他的画在美国有了市场。
人生把握好重大机缘以后,与此相关的小机缘就会到来。
孤身一人闯美国,这是个大机缘,后来还有一系列的相关机缘。
一个偶然的机会,陈逸飞在哈默画廊与陈立家先生相识,陈立家先生对陈逸飞的作品倍加赞赏,认为这样优秀的作品一定能在美国找到市场。
陈立家先生热情而得体地把陈逸飞引荐给哈默博士,哈默博士看了陈逸飞的画作,立刻发生兴趣,看到了陈逸飞巨大的艺术潜力。
经哈默博士得当的推荐和精心安排,陈逸飞得以与哈默画廊总裁利博维兹结识,使他有机会与画廊签约,有机会在画廊安排下多次举办个人画展。
作为一个画家,这是走向社会走向市场的客观条件。
每每提起哈默博士对自己的欣赏和提携,以及与哈默画廊的成功合作,陈逸飞都说,这个机遇让他终生难以忘怀。
经过与哈默画廊将近一年的共同努力,1983年10月3日-22日,哈默画廊为陈逸飞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
哈默对陈逸飞的作品很满意,在为画展写的前言中称赞说:陈逸飞全然投入,这是任何一个青年画家在发展自己的格调时不可或缺的,也是任何一个能变成大师的画家所应具备的条件。
在陈的绘画里,他喜爱柔和的线条和低沉的色调。
他画得颇为概括,觉得细节会挤掉观赏者对绘画的感觉。
他的画是接近诗的,因为他只是在提示而非肯定。
他喜欢简单平易的主题,认为这些才是重要的,才能促成新的趣味。
他在身边各处看到美,他相信所有的人都可以感受美,也相信美更能丰富自己。
(哈默:《绘出中国梦画展图录》前言)由于这种满意,画廊购买了陈逸飞展出作品中的其中12幅。
1983年,陈逸飞的作品还在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举办的绘出中国梦活动及康州新英伦现代艺术中心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