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油画艺术的市场情况,北京春夏翰墨画廊负责人林松在《油画艺术市场的异军突起》一文中作过比较全面的分析。
关于油画艺术市场兴起的原因,他认为有四个方面,第一个原因是部分投资从传统书画市场投向油画市场,这是投资的适度调整,也证明目前的投资和收藏日趋理性和成熟;第二个重要原因是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进步,新兴的产业阶层与白领阶层日益崛起,社会审美风尚的改换;第三个原因是中国油画艺术体系的自身成熟和发展;第四个原因是近年来拍卖业、画廊业等中介机构逐步走向规范化,大力推陈出新,与培养新兴的市场有关。
陈逸飞不是被画的价格抬起来的画家,早在70年代后期他就已经是中国油画的佼佼者,旅美10年他的画作也赢得了广泛的市场,他回来发展后油画价格继续上升,是他对油画艺术追求的结果,是理所当然的,符合艺术逻辑,也符合艺术市场的逻辑。
陈逸飞先生逝世后,2005年5月14日,在北京嘉德公司春季拍卖中国油画专场上,陈逸飞的《有阳光的日子》以440万元人民币成交,另一幅小尺寸的《周庄》也以198万元人民币成交。
2005年6月29日,在上海举行的陈逸飞专题拍卖会上,陈逸飞的成名作《大提琴少女》被一名场外买家通过电话委托竞拍以500万元的高价买走,加上10%的买家佣金,最终的成交价达550万元,创造了陈逸飞作品拍卖的最高价。
这预示着陈逸飞画作艺术地位和市场价格将继续走高。
华夏颂辞陈逸飞向西方油画学习,深得其中的要义,具有高超的艺术技法,但他又区别于西方任何油画家,具有自己鲜明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风格。
西方人士一眼就能把陈逸飞的作品辨认出来,画面的深层沉淀着神秘的东方文化因素,渗透着华夏文化的心理特征,潜伏着炎黄子孙的东方灵魂。
旅居异国越久,华夏大地梦见得越多,乡思乡愁来得越密,最终返回祖国生活,心里踏实一些。
陈逸飞,有一颗华夏的心脏,一个东方的灵魂。
这就是为什么陈逸飞的画作比很多人的作品更具有震撼力和冲击波。
在任何情况面前,陈逸飞这颗中国心都没有丝毫的改变。
他说,作为中国的艺术家,对祖国的河山,对自己的同胞,就是有着这种浓浓的感情。
陈逸飞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积累深厚,在世界文化中有着它无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价值,中国文化是中国油画的基本资源,中国油画的优势还是要立足于中国文化。
陈逸飞本人走得远见得多,主张向外国文化学习和借鉴,但他的立足点还是中国文化,他的画作是要在东西文化间寻找那种属于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灵魂。
他的一些画作,就是不动声色,无言的冷峻,无声的苦涩,但你慢慢品味,那里面隐藏着几丝温情。
那些面无表情的女性形象,内里都埋着一段生活史和心灵史,那也是中国历史的一种艺术沉淀。
血管里流淌着的是中华民族的血液,这是本质,不管经历过什么,都改变不了这颗中国心。
祖国是那么博大,祖国又是那么具体,博大到不可触摸,具体到一草一木,博大的是心灵,具体的是画面,博大和具体相融会就是艺术。
陈逸飞曾说,我们的血管中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它随时都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只要你不刻意去改变它、破坏它,所以我的画被一些媒体评为‘西方的技术,中国的精神’。
说到影响,不仅仅是艺术家,我觉得每个中国人都接受着中国文化的熏陶,你的许多日常生活日常活动,都可以构成美丽的画卷,你去一座庙游览,这庙本身就是一幅画,只是有的人感悟深一些,有的人容易疏忽。
(晓戎:《大画家的平常心》,《世界时装之苑》1997年第3期)他还认为,中国文化的其中一部分沉淀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每一个人的心上,每一个人的灵魂,每一个人的人格,是抹也抹不去,洗也洗不掉的。
中国文化的另一部分沉淀在典籍里,沉淀在艺术中,沉淀在画作里,需要我们后人去研习和利用。
陈逸飞的画作具有古典文化的气息,诸多画作的立意来自古典诗词,他在古典诗词上下过功夫,吸收过历史文化的营养,是经过经典洗礼的。
德国批评家卡尔·鲁伯格称赞陈逸飞具有浓郁的中国式的东方韵味。
中国画家开始画油画不过一百多年的光景,但近年来进步迅速,令人惊叹不已。
他们悉数吸收西洋画应有的质素,同时或多或少掺和了中国传统印记,作品呈现出引人注目的独立性和多样性。
其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抽象的异体——从系列组画到极端的单色画——与超现实主义一样屡见不鲜。
1946年生于浙江镇海的陈逸飞的绘画,在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中,弥漫出浓郁的中国式的东方韵味。
(卡尔·鲁伯格:《绘画:在东方与西方之间》)用东方韵味来表达是最合适不过的,内敛中还有几分淡雅,淡雅中还有几分忧郁。
有一些作品,看似有一些浓艳,但浓艳里又添了几分哀怨。
他把对中国文化的全部积累和体验都融进了他的绘画艺术中,一看就是中国油画,一看就是中国画家,是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陈逸飞坚信东方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