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视觉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陈逸飞认为,我们有幸处于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但一定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是我们以前所忽略的,这其中就包括视觉产业。
他说,这一点格外需要我们,尤其是决策者、引领者们的关注。
也许我们已经注意并体会到科技带给我们的发展和进步,但在今天,视觉在经济发展和竞争中的作用和力量,绝对不亚于甚至正在超越科技。
它们正如一对翅膀,可以托举经济的腾飞。
视觉问题绝对不是个别几个人的问题。
视觉理念下涵盖的应该是一个广泛的群体,而非某一方的单纯努力。
进行视觉上的补课,不仅是城市建造者们,也是我们文化艺术工作者,同时还有普通大众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个城市的民众对视觉文化有多高要求,这个城市的视觉环境就有多好。
历史上有一位美国总统夫人曾经提出国家美化运动的口号,这很了不起。
全民对视觉有了美化要求,这个国家的视觉文化又怎能不好?在国外生活时,让我很有感触的是,在美术馆中,小朋友、学生是主要的观众。
他们每人都拿着一本小本子,认真地跟随着一位老师或博物馆的讲解员。
在讲述中,他们都很热闹,有的认真做记录,有的举手提问。
陈逸飞认为,如果今天的上海美术馆、上海博物馆甚至好的画廊能多出现这样的情景,那我们就会看到一种希望。
这就是全民美育教育、全民美术素质得以提高的非常重要的起点。
至此,陈逸飞从以上八个方面论述了他的视觉产业理念,之后也在不断的实践和总结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大视觉文化产业理论。
视觉产业陈逸飞的大视觉文化理念,具体落实到艺术实践中,是表现为对大都市文化的多方位多行业的行动参与,这包括绘画、雕塑、电影、服饰、模特、杂志,当然还有城市建设中的工业设计。
浦东陆家嘴绿地项目,在招标过程中选中了陈逸飞主持设计的方案,这片绿地后来成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一个令人称赞的亮点。
陈逸飞主持的浦东世纪大道的景点布置和浦东世纪公园的部分环境布置,也令人赞誉。
谈起这些文化实践和文化成就,陈逸飞认为这是大视觉理念带来的文化大作品,也是大时代呼唤的结果。
陈逸飞说,从艺术史上来看,大的时代需要大的作品,而不少作品也正是在大时代中产生的。
浦东开发开放10年来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
我在国外的友人,有的一开始不相信短短10年能有这样成就,等到实地一看,就赞不绝口。
我这次在法国与担当浦东世纪大道总体设计的夏邦杰谈了世纪大道的进展情况,他十分高兴,认为浦东说到做到,而且做得很快,令人赞叹。
北京搞雕塑的朋友觉得这样大气派的环境艺术作品能在上海立起来,对其他城市有一种启示的作用。
陈逸飞说,我能够在这当中做成一点事情,是非常幸运的。
我们碰上了大好的机遇。
尤其令人高兴的是,一些十分年轻的具有才华的艺术家也因此得到了表现的机会。
比如做日晷雕塑的年轻人,才二十多岁,这一辈子遇到了这样的机会不容易。
这说明艺术家的才华是要与国家、人民的命运,与大的机遇联系在一起的。
这在建筑设计领域更为明显,以前上海都是一式的平顶工房,建筑设计人才就没有用武之地,而现在他们就大有用武之地了。
现在由浦东开发开放的拉动,整个上海定会有许多的艺术人才冒出来。
我们公司现在就有不少从国外归来的艺术家。
陈逸飞说,这个时代给年轻人,给艺术家带来了机遇。
许多艺术家觉得能够参加浦东环境艺术方面这样的大项目,是三生有幸,也由此奠定了他们的艺术前程。
(王健:《大时代需要大作品——著名画家陈逸飞谈浦东》,《文学报》2000年4月20日)陈逸飞的文化理念落实为文化行动,文化理论转化为文化产业。
用大视觉的文化理念审视城市雕塑,陈逸飞对当今的城雕并不满意,于是他又产生自己到这个领域试试身手的念头。
这一试又让陈逸飞获得了新的声誉。
陈逸飞创作的雕塑作品《仲夏闲情》被法国文化部选中,放置在巴黎卢浮宫旁的皇家花园内。
这是陈逸飞首次涉足雕塑创作。
《仲夏闲情》从上海启运后,陈逸飞于2000年3月20日到法国参加皇家花园新创作雕塑作品揭幕仪式。
法国文化部的这次雕塑征集活动,总共从全世界选择了9位艺术家的雕塑作品,陈逸飞是唯一入选的亚洲艺术家。
所有作品都安置在举世闻名的法国巴黎皇家花园内。
《仲夏闲情》高35米,宽2米,以陈逸飞熟悉、擅长的上海三四十年代的女性作品为题材。
陈逸飞就是陈逸飞,他的整体素质,决定了他在文化上的全能,决定了他要在文化上取得多方面的成就。
社会上有人提出疑问,陈逸飞到底是个艺术家还是个商人。
对此,陈逸飞回敬说:提这个问题的人很缺乏知识,什么叫商人?什么叫艺术家?今天社会中的作品都是在一个大的社会中流通。
问题是你想追求的是什么?我一直提倡的是‘大视觉’,也就是说我在造型艺术中悟到的美的感觉将服务于社会。
简单的一句话,如果我不做这些事情,我可以得到更多的钱。
这一点了解我的朋友会知道。
这是毫无疑问的,并不是我在说大话。
好多朋友说你应该画更多的画。
可是我有一个理想,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的造型艺术家关注我们周围的风景线,因为过去种种的原因打扮得并不漂亮。
所以我还是一个有理想的人。
很多人理解我做的事情,也有人不理解。
以前都是追求所谓的纯艺术。
什么是所谓的艺术家?什么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还是有人抱着农业经济时代的眼光来要求艺术家,最好都像凡高,吃不饱穿不暖,一百年以后有人发现你了。
今天凡高也成为了一个符号。
现代社会还要一个艺术家关在一个阁楼里面,不食人间烟火,还要大加赞赏。
我常常想,赞赏的人他是怎么生活的?这真像愚人节的幽默。
(李峥嵘:《大视觉中的陈逸飞》,《北京晚报》2003年4月10日)在中国的传统艺术家那里,一般都是选择一个非常具体的艺术领域,然后在这个艺术园地耕耘一生,有些人有所作为,有些人大有作为,有些人则终其一生也没能悟到真谛,徘徊在艺术园地边缘。
而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产生了陈逸飞这样的文化奇迹。
陈逸飞在构建他的大视觉文化观念的同时,又行动起来,投身社会实务,实践自己的大视觉文化观。
他在绘画、电影、时装、模特、环艺、时尚杂志等这些引领社会时尚潮流的艺术领域,都有着令人惊奇的建树,不能不说是一个文化奇迹。
1994年,上海逸飞文化影视传播有限公司成立;1995年,逸飞新丝路模特经纪公司成立;1997年,上海逸飞服饰有限公司成立,后在全国设167家分店;2001年9月,号称国内最厚的时尚杂志《青年视觉》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