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觉人生:陈逸飞传 > 第八章 圆了一个电影梦(2)

第八章 圆了一个电影梦(2)

2025-03-30 17:50:29

作为一位成功的画家,怎么会想到去拍电影。

陈逸飞说,他是在用一个画家的视觉去寻找。

振兴国产片对国产片,陈逸飞说他的印象是不尽如人意。

这里面的原因,陈逸飞认为,其中有主观方面的问题,特别是艺术家本身的修养、阅历、眼光,也有制作环境的问题,包括经纪人制度、投资方式等。

面对国产片的这种状况,陈逸飞自己也想出点力。

陈逸飞旅美10年,在接受西方经典绘画洗礼的同时,也接受了西方经典电影的洗礼。

在西方各国的电影中,陈逸飞比较喜欢意大利电影和法国电影。

早在陈逸飞旅美之前,上世纪70年代,1976年前后,他就结识了大导演谢晋,并为谢晋执导的《青春》和杨延晋的《苦恼人的笑》等影片设计海报。

之后,他又认识了电影界的其他一些朋友,保持了与电影界人士的来往,他经常回想起看这些朋友拍电影的情景。

关于开始与电影界的交往,陈逸飞说:我一直没有忘记电影,一直对电影有那么一股热情。

我有许许多多电影界的朋友。

最早认识的是谢晋,因为他的儿子谢衍和我妹妹是中学同学。

谢晋拍片,我就坐在他边上看。

《春苗》还是我画的海报呢。

杨延晋的《苦恼人的笑》也是我画的海报。

还有彭宁、腾文骥……他们都比我年龄大,我就像一个学生,坐在那里听他们侃剧本。

所以我现在一谈剧本,脑海中常常浮现从前,与那些导演们在一起,看他们怎么谈本子,怎么拍电影。

(筱冬:《我拍电影很开心——陈逸飞访谈实录》,《大众电影》2003年第6期)旅美期间,1984年,陈逸飞加入曼哈顿的中国艺术家圈子,结识大导演张艺谋,扩大了与国内电影界人士的交往。

与谢晋、张艺谋这些电影大师的交往,增加了陈逸飞对中国电影的了解,增加了他对电影艺术的美学原则和运作方式的知识,知道了更多的电影门道。

这也是陈逸飞敢于迈进电影实验场的重要助推力。

在旅美10周年之际,陈逸飞的画作进入高价拍卖阶段,实现了他世界级画家的梦想。

就在这声誉快涨的时刻,陈逸飞于1992年间返回祖国,开始了他在上海的新一轮创业。

世界级画家梦想的实现,快速积累了巨额资金,使他实现电影梦实现导演梦的奢望进入了实质性的操作阶段。

经过1992年的筹备和运作,1993年《海上旧梦》进入国际性电影节。

1994年《人约黄昏》完成,1999年《逃亡上海》拍就。

很快,陈逸飞就确立了他在电影界的地位。

《海上旧梦》是陈逸飞的电影处女作,是艺术片,出手不凡。

1993年10月,《海上旧梦》参加首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同年11月,参加台湾金马奖电影节。

《人约黄昏》是陈逸飞的第二部电影,是故事片。

1995年5月,《人约黄昏》参加法国康城电影节,入选特别荣誉单元。

同年10月,参加马其顿的曼纳基兄弟电影节,获银色摄影机奖。

同年11月,参加台湾金马奖电影节,获四项提名并夺最佳艺术造型奖。

1996年10月,《人约黄昏》获提名参加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的金鸡奖电影节,夺得最佳摄影奖和最佳美术指导奖。

《逃亡上海》是陈逸飞的第三部电影,是大型艺术纪录片,在国际犹太人世界引起强烈反响。

陈逸飞的电影都是以民间的方式运作的,他称为民营。

1992年,陈逸飞为运作《海上旧梦》而成立了陈逸飞工作室。

1994年4月,成立上海逸飞文化影视传播有限公司,随后运作了《人约黄昏》和《逃亡上海》,还运作了电视连续剧《雨天有故事》和电视纪录片《上海方舟》。

过去陈逸飞读毕加索传记的时候,知道这位老兄不只是顶级画家,而且玩电影,玩陶瓷,还都玩得有模有样。

现在,陈逸飞实现世界级画家的梦想以后,也玩起了电影,而且一玩就是连续几部片子。

我们就来一部部看过吧。

《海上旧梦》关于艺术影片《海上旧梦》,陈逸飞认为他投拍并执导这部影片非常值得,因为它丰富了自己的人生和艺术。

1992年年初,陈逸飞在完成了一套中国古代仕女怀旧系列的油画《浔阳遗韵》、《罂粟花》、《夜宴》等作品后,又着手创作一套以旧上海为主题的系列油画《海上旧梦》。

在创作过程中,他不断走进上海的弄堂,感觉到昔日的上海景致正在逐渐消失,今日的上海则在日新月异地变化。

一些地方前些日子还是一处景致,现在却是繁忙杂乱的建筑工地,陈逸飞决定随机拍下一些资料,既可以以照片和带子的方式留存一些景致,又可以在以后拍卖油画时给大家看看创作过程,用做背景资料。

当时的设想是拍20分钟左右的资料,可是真正拍起来,觉得这里也应该拍下来,那里也应该拍下来,都似乎有点存留价值,拍来拍去就不怎么停得下来,也有点上瘾的意思,把资料片拍长了,是原计划的好多倍。

朋友们看了这些素材,都产生了一个共同的想法,希望陈逸飞干脆再拍长点,玩成一部电影。

这样,就玩成了这部电影,个人随想录式的《海上旧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