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亡上海》这是陈逸飞的第三部影片,仍以上海为地域背景和文化背景。
因《海上旧梦》、《人约黄昏》、《逃亡上海》三部电影都取材于上海,所以这也称作是陈逸飞的上海三部曲。
《逃亡上海》由陈逸飞独自投资并担任制片人和导演,与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合作拍摄。
影片表现的是二战期间犹太人被迫害后的逃亡经历,这些逃亡者以中国为目标,大多落脚上海。
当时,希特勒对欧洲的犹太人进行残酷迫害,他们被迫远离故土,艰辛漂泊。
而3万左右的犹太难民,在遭到诸多国家和地区拒绝接纳以后,最终还是中国的上海接纳了他们,而且没有任何附加条件。
上海克服重重困难,保护了犹太难民,抚慰了犹太难民,成为犹太难民的诺亚方舟,继而成为他们的第二家园。
犹太难民到上海以后,大多被安排在虹口霍山公园一带安顿下来。
居住下来的犹太人,很快建立了他们自己的社区,还办起了学校,形成犹太人群体区,被人们称为小维也纳。
在上海居住下来的犹太人,有很多知识分子,包括相当多的音乐专业人才,他们把欧洲的音乐之声带到了上海。
数万犹太人集中生活在东方大都市上海,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这给欧洲纳粹造成极大的压力。
纳粹经过一番考虑,决定借助临近上海的日本人的势力,派出盖世太保与日本协商,计划在上海以集中营的方式继续迫害犹太人。
这时候,是中国人,是上海人,保护了犹太人,避免了一场大关押,避免了一场大屠杀。
犹太人感谢上海人,把上海人视为救命恩人。
这段上海人的光荣历史,不为更多人所知。
影片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展现,表现了中国人民在二战期间所展现的人道主义精神,表现出了当代艺术家的历史关怀和历史情怀。
为增强影片的现实感,除了在上海拍摄,陈逸飞还安排剧组相关人员到美国、以色列、德国、波兰等地去拍摄。
在这些国家拍摄,使很多当年逃亡上海的犹太人出现在了镜头里。
有一些犹太人愿意来上海出镜,陈逸飞就请他们来上海,人数多达几十人,剧组把他们的机票和食宿全包了。
这些当年的当事人的到来,丰富了影片的内容,添加了影片的史料价值。
陈逸飞与犹太人有缘,说来话长。
他在旅美期间的起步和腾飞,就曾得到犹太人哈默的重要支持,最早为他举办画展,最早购买他的12幅画作。
另外,凭借哈默在纽约犹太圈的影响,陈逸飞的画作在犹太人群体中的知名度大大提高。
陈逸飞后来拍摄《逃亡上海》,客观上也是回报了犹太人。
1999年,MARLBOROUGH画廊为陈逸飞在纽约举办跨世纪个人画展,一天来了一位生命已到最后阶段的犹太妇女,看完画展,她提出要购买陈逸飞的作品,并说自己来日不多,虽对各类油画多有收藏,但还是想把陈逸飞的作品作为自己一生的最后一次收藏,划一个句号。
可见陈逸飞与犹太人的缘分。
陈逸飞的《逃亡上海》当然主要是基于对一段历史的记忆。
董鼎山先生知道陈逸飞要拍犹太人二战期间在上海落脚的片子,十分高兴,并利用自己在纽约的资源,给予了积极支持。
陈逸飞为了拍好《逃亡上海》,遍访自己在国内外的相关友人,动用自己在国内外的各种资源。
《逃亡上海》表现的是希特勒为首的德寇制造战争,残杀犹太人,犹太人在欧洲无处安身。
其中,格林柏格的父亲经销布匹,幸免被杀,带着家眷和儿子从奥地利从海上逃亡上海。
不久,格林柏格的伯父、舅父也都举家逃到上海。
没有从奥地利逃亡出来的其他41位亲属全部被纳粹残杀。
相比之下,格林柏格一家能逃出来是幸运的。
格林柏格在上海居住下来,他父亲经营一家裁缝店。
影片叙述格林柏格7岁的时候患上小儿麻痹症瘫痪在床上,以听音乐解闷,他喜欢听小提琴曲,尤其喜欢听海菲茨的小提琴曲。
见儿子寂寞无奈,父亲就买了一把小提琴给他,本想去请老师来教他,不想他无师自通,能自己演奏一些简单的小提琴曲,让父母吓了一跳。
随后格林柏格跛着腿到上海虹口区周边的餐馆演奏,赚了些小钱,他感到自豪。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认识了犹太音乐大师韦顿·伯格,韦顿·伯格也是逃亡来上海的,格林柏格在琴弦上的才华被大师发现,收其为弟子,为其做辅导。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韦顿·伯格一直在上海从事音乐教育,把上海视为自己的故乡。
新中国成立后,韦顿·伯格成为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著名音乐家谭抒真、黄胎钧、陈传熙都是他的学生。
跟自己的老师一样,格林柏格战后也留在上海学习音乐,并以音乐为社会服务,50年代格林柏格才返回奥地利,继续自己的音乐事业。
影片描绘了音乐大师格林柏格的整个人生,也叙述了格林柏格少年时代从奥地利逃亡上海,青年时代在上海生活的经历。
逃亡上海的犹太人有相当多的音乐人,那时活跃在虹口一带的音乐人有两百多人,他们用音乐赞颂上海,呼唤未来。
为配合表现这种音乐情境,陈逸飞让整个影片伴配着音乐,创造了影片独特的音乐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