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005年)陈逸飞的大视觉文化实验,在电影文化领域先创佳绩,继而在服饰文化领域异军突起。
突出的表现就是,1997年上海逸飞服饰有限公司成立,之后相继在全国设立了167家分店。
观念先导服饰设计和服装产业的从业者都十分重视视觉敏锐的画家们的服饰理念。
陈逸飞在进军服饰产业以前,作为画家,他的服饰理念就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他进入服饰文化产业以后,人们就更加关注他的服饰理念了。
现在我们来看看陈逸飞这位画家的服饰文化理念。
晓戎说他们《世界时装之苑》杂志及其读者都很想知道大画家陈逸飞的服饰理念。
这位大画家也是我们杂志关注的对象,倒不是因为我们的读者都想成为画家,而是期望通过和他对话,对绘画、对美、对陈先生的心路历程有深一层的了解,也包括对陈先生的时装观的了解。
在晓戎问及时装消费观时,陈逸飞陈述了自己的服饰消费理念。
我是个很随意的人,当然,我对美的东西很敏感,我喜欢享受,也不忌讳说自己穿的全是好品牌服装。
我喜欢干净,两三天会去理发店洗一次头,也喜欢和朋友泡酒吧……我和Zegna专卖店很熟。
有时他们会打电话来半开玩笑地说,陈先生,今天我们生意不好,你来挑选些新到的衣服吧?我说,行。
(晓戎:《大画家的平常心》,《世界时装之苑》1997年第3期)时尚的理念,时尚的消费,引领着大众,也引领着自己。
正是这种时尚的服饰理念,把陈逸飞自己引领到服饰产业的。
陈逸飞涉足服饰产业后,有人便误认为他改行了,其实不然,服饰文化只是他的大视觉文化实验的一个部分。
在接受谭璐的采访提问时,陈逸飞阐述了他为什么进入服饰产业。
谭璐问陈逸飞:人们知道陈逸飞将要推出以‘逸飞’命名的服装都觉得很有意思,不知您是从什么时候决定涉足服装圈的?陈逸飞说:我一直有‘大美术’的观点,凡是视觉、造型艺术都有兴趣。
‘造型’在上一世纪以前,主要功能是‘记载’,有了照相术后,这一功能衰退,却与生活更贴近了,这实际上是艺术手段的一种革命,一种新生,我是这么看的。
当代艺术家的视觉艺术活动也应该用多种手段进行,我把画画、拍电影、做服装,都视为我的美育观点与观众的对话。
(谭璐:《六问陈逸飞》,《北京青年报》1997年2月15日)陈逸飞进入服饰圈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
陈逸飞还说了自己的服饰产业构想,且充满希望,充满自信。
陈逸飞过去是服装设计大赛的评委,现在要自己打造服饰产业了。
陈逸飞相信,绘画与服饰设计是相通的,能做好绘画艺术的人也应该能做好服饰艺术。
我没有搞过服装设计,但绘画和服装之间不是隔行如隔山,最多隔一堵墙,在国内外,我当过许多时装节、服装展示会的评委,看多了,自己也坐不住,想亲手试一试。
(崔益军、江乔勇:《陈逸飞跳起霓裳羽衣舞》)品牌是陈逸飞着装哲学的核心,他在接受贾斌的采访时,说了自己的着装哲学。
对自己所经营的服饰,他希望它能像一朵美丽的花,让人喜欢。
陈逸飞想做时装大王,而且也不忌讳跟别人说起这一梦想。
他曾对戎兵这样说:我从来不认为艺术家只能搞艺术。
事实上,艺术家表达自己感情和内心的方式应该是多样的,艺术的形式也是丰富的,问题只在于通过何种载体表达最合适。
我个人是比较推崇海派文化的,因为它具有包容性和多样化。
有人说这是一种商业文化,商业文化又怎么样,只要我本人觉得能够接受,就会去尝试、去努力。
就像这次推出我的时装品牌,从开始起我就认为自己能行,尽管可能充满挑战,但结果却表明我的预见没有错。
我在想,为什么画家陈逸飞就不能同时也成为时装大王?(戎兵:《为什么我就不能做时装大王?》,《文汇报》1998年7月19日)正是怀着一流服饰、服装大王的梦想,他开始了高标准高规格的服饰产业运作。
作为享誉国际的大画家,陈逸飞认为由他来做同样是视觉艺术的服饰产业,肯定是有感召力的,在接受徐立京采访时,徐立京这样问他: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以你这种特殊的身份来做服装有何优势?陈逸飞自信地说:我觉得很有号召力。
我是一个很好的画家,大家也知道我是跟当今世界最具权威性的现代艺术画廊哈默签约的画家,起码说我在艺术界有这个地位在。
很多年轻人相信我的眼光。
同时我们真正做出来的东西也让年轻人觉得不错。
Layefe这个品牌是跟国际接轨的,价格又便宜,一件才三四百块钱,比国外同档次品牌的便宜多了。
因此,会有许多白领在我们的品牌中间找到感觉,他们不必花那么多的钱去买世界名牌,在中国好的名牌里就可以找到寄托。
(徐立京:《陈逸飞:老板要有品味》,《中国企业家》1999年第11期)陈逸飞在设计制作和营运流通的过程中,都力图把服装做得像他的绘画艺术那样。